继承往圣绝学,展示文化自信——读《平箫玉笛慰乡愁》《玉屏箫笛文史集萃》之后
黄松柏 2025-04-03 18:28:53 点击量:
平箫玉笛是玉屏的骄傲,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玉屏的,也是中国的。平箫蜚声中外,玉笛大名鼎鼎。平箫玉笛比翼双飞在㵲阳历史的长河中,名振中外管乐乐坛。玉屏箫笛制作技艺是玉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两年里,玉屏侗族自治县政协相继组织人员挖掘箫笛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关于玉屏箫笛近六十万字的两本煌煌之作,看后,令人振奋,令人感动。它的出版,展示了地域性文化建设保护传承的重要成果,呈现了玉屏厚重有为的人文历史,丰富了玉屏箫笛历史文化,体现了历史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精神气质。下面谈谈读后此书的几点具体感受。
宏廓厚重,意蕴深远。两本关于玉屏箫笛的书,架构宏大,篇目丰赡,内容纵到底,横到边,包括了玉屏箫笛出世以来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纵览平箫玉笛一路声韵悠扬的历史印迹,正视历史的情景,还原历史的真实,把历史曾经撞倒的、轻视的真相扶持重视起来,让它再度呈现璀璨的历史文化光辉。书中以箫笛发展历史为纵线,各历史节点上发生的箫笛事件为横向内容,纵横扩展,包罗万象。从明万历年间郑氏郑维藩首创平箫开始,回眸了平箫起始“神授”的庄严和神秘,介绍了清雍正撤平溪卫建玉屏县间,笛子由此产生的史实。厘清了明清时期平箫由祖制礼品自娱自乐,到庙堂贡品皇家独有,再到社会商品全民可有的历史节拍。回顾了1915年郑氏兄弟郑步青、郑丹青制造平箫一对,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历史盛况。展示了民国抗战时期雄调悲声、“群山竞秀”大师辈出箫笛隆盛期的历史盛景。同时也纷呈推出音律、制造、大师人物的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箫笛整体发展获省优、部优,郑辉蒸大师参加全国手工业代表大会,吹奏一曲《良宵》,技惊四座,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等动心动人的情景。《玉屏箫笛文史集萃》创作出版历时两年半,是对玉屏侗族自治县成立四十周年的重要献礼,也是玉屏箫笛人文历史的自豪展示。挖掘整理、创作出版这两部价值极高的人文著作,是玉屏县在最适当、最重要的时期,干成的一件具有丰碑意义的文化大事。无论从历史人文影响的深度,或是从文化自信、优秀文化传承的高度,还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促进文旅活动开展的现实需要,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必将产生良好和深远的影响。
继承绝学,承前启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人对社会精英、民族脊梁提出的要求。这里的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为先贤继承发扬好唯一的、最美好最有用的东西。玉屏的箫笛就是先贤往圣留下来的绝学。它以贡箫的身份赢得皇家认可,以巴拿马金牌的荣誉获得世界赞美,以省优部优的身价获得当代消费者的青睐。可以说,它是玉屏的绝学,也是国家的绝学、民族的绝学。此书出版发行,其本身就是继承箫笛绝学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书中的内容从三个方面全面地传承了玉屏箫笛文化:一是深究了玉屏箫笛一路走来的人文影响力和创造性,特别是它从民间民乐,成为宫廷圣物,继而成为世界公认品牌,成为鼓舞抗战的精神武器,从而增强了人们对箫笛文化内在精神力量的认知,对箫笛文脉的延传性和发展箫笛的动力有了新的认知新的升华;二是对平箫玉笛的制式进行了深度调研和详细地介绍,为人们提供了古时平箫精致的样板,为此,人们知晓了工匠精神的可贵和制作的过程纷繁,明白了箫笛创新改造艰苦探索的不易,为平箫玉笛当代制作人提供了物质的参照物和精神的催化剂,为现代平箫玉笛创造性继承绝学创造了条件;三是书中介绍和展示了一些很有效用的前瞻机制,全县两个箫笛博物馆,公私各一家,名气开始传扬,小学生开设箫笛演奏课,全县推广,县每年都有箫笛制作竞赛和演奏大赛,人才不断成长,箫笛吹奏雅集在民间时常有之,参与者不断增加。政府、社团、个人三个层面传承箫笛文化,继承先贤绝学蔚然成风。
史料翔实,洞见卓然。该著作的形成,来自各地方各行业钟爱箫笛的作者们艰辛的著述,其引证参考的资料来自县志以及箫笛有关的历史著述,来自历史名人的有关文字记录,来自箫笛名家后代的回顾追忆。有“一物胜千言”的明清、民国箫笛实物的辨别考证,有近些年一些箫笛研究者正规出版的著作,有现今热心箫笛演奏大师、制作大师,本地一些箫笛传承人和部分箫笛从业者关于玉屏箫笛制作吹奏的亲历创作实践。整个文本创作汇集了古今关于箫笛的文字精粹。丰富翔实的资料,纷繁各异的观点,为深研细磨作品质量提供了基础保证,也为提出科学可信的见地创造了条件。
例如,平箫技艺所授之人,是半人半神的世外高人。接受技艺,首创平箫的人是郑维藩。明万历年间的郑维藩,工于诗赋,精通音律。巧遇半人半神的世外异人后,帮其医治病痛,解其困顿。异人心感真诚,尽授制箫之技,平箫得以大放异彩流芳百世。
还如,“群山竞秀”形成原因:一是郑氏箫笛秘不传人转为广收门徒,创造了人才基础;二是抗战爆发,玉屏是往来昆明大后方的必经之地,箫笛成了壮怀抗倭、慰藉乡愁的武器和雅器;三是郑芝山品牌名扬箫界,制箫人趋利而仿。当时玉屏箫笛制作和销售以“山”字为品牌的箫笛和门店,达40家。可谓群英荟萃,也鱼龙混杂,当然也是大师辈出的时期。还有一些通透明了的见地很朴素,很有确定性。如平箫是在平溪卫(玉屏)发展起来的箫,叫平箫,不是玉屏首创了箫。又如郑芝山品牌,是大师郑汝秀创立的一个平箫品牌,其子孙后代都用其品牌名号对外经营,但箫笛商品不一定都是郑汝秀做的。其它“山”字品牌也如此类推。再如箫笛商品升华为艺术收藏品的条件是什么?我们说,一般箫笛制作者出产的成品箫笛都是商品,而既是商品又是艺术收藏品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出自大师之手,二是精美的原创独创,三是经受了历史的洗礼。现在雕刻精美诗书画印的民国“山”字号箫品,成了嘉德、雅昌一些大拍公司的重宝,一支箫品动辄几万几十万不等。
大师加持,博采众长。清道光贵州大定要出一本《大定府志》,有幸得到当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亲自作序。林在文中提出注重之项后,赞此志手稿“编纂之勤,采辑之博,抉择之当,综校之精”令人动容。此书后成为中国四大地方志之一。誉其为“一部地方志,半部彝族史”,大师效应由此可见。《平箫玉笛慰乡愁》一书由贵州史学泰斗顾久先生任学术顾问并亲自作序。他说:玉屏县政协的朋友们,在财力人力不宽裕的情况下,辛勤编纂此书,追溯源远流长的历程,记录精湛完美的技艺,回忆文化艺术的盛事,铭记卓有贡献的名家,传承优秀文化,为造福桑梓,个个担责,篇篇念情。顾久先生这一席话,中肯切实,感人至深,明确此书意义的同时也褒奖了编纂此书人的情怀和辛劳。
此书不仅得到大师加持指导,也簇拥了星光熠熠的名家阵容和地域灿烂的异彩文韵,吸纳众人之长聚集成了文本的悠长光焰。张维良、唐俊乔、周林生、谭宝硕、张恨水、缪宜民、王少庆、李光泰、荣政、张树虞等等名家为此书贡献了很多智慧,增添了恒远的光彩。张维良先生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大雅国风”民乐新世纪,用的是玉屏箫笛。他评价道:“它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艳丽而羞涩的玫瑰,是响亮而豪放的天籁。”唐俊乔女士说:“我主持策划并领衔主演的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在35届上海之春国际乐节演出,所有所用箫笛全部来自玉屏。”这些名家对玉屏箫笛的认知,对其历史发展的了解,对它钟爱的情怀和贡献的心智行为都是最权威最深厚最感人的。相信历史会记得他们。
两本书大部分内容由居住玉屏的人士写作。当中,一部分是原住民,另部分为外省市执着钟爱箫笛的“殉道者”。原住民写作者为箫笛传承世家、箫笛研究收藏者、有一定写作能力爱好箫笛的工作人员和社会写作者。外省市的箫笛“殉道者”有湖南的、河南的,还有内蒙古的等。他们既是演奏人,又是制作人,收入微薄,艰苦度日,怀一腔对箫笛的爱,与心中的箫笛相依为命,苦乐都在其中。原住民的文章,大多追溯箫笛渊源,回眸辉煌过往,忆及形制打造,讲述各家特长等;外来者的文章,谈的大多是箫笛灵魂之爱的经历,箫笛的品牌与市场,箫笛形制的继承改革,箫笛现状与未来等。书中的每篇文章无论出自何方何人,他们共性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崇敬与挚爱,主基调是文化自信。每篇文章各有价值,各有各的光和魂,聚集成为璀璨的整体魅力。
这部著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发扬光大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当今成就和影响是显然的。同时,我也相信,优秀文化是不朽的,创造优秀文化的人也是不朽的。

 

 
文/黄松柏
 
 

编:杨清博  校:刘德军  

审:胡攀学 吴遵桥 胡建珍

文章来源:舞水文艺第3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