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 | 漫谈洞箫的传承与发展
聂志强 2024-12-07 12:56:04 点击量:

如何看待洞箫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发展过程中还需不需要改良?这个问题看似与你我无关,却又时常在我们身边出现。笔者仅从洞箫的制作层面谈谈本人粗浅的认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洞箫,我们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就是万幸了。千万不要去试图改良它。从传承的角度考虑,这话没有错。

     但洞箫的发展过程中真的就不需要改良吗?

     让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一下洞箫的发展历史。

     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一批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骨管。其中一管是猛禽骨制成的骨管,长约20公分,上有7个同规格音孔,在末孔上端另有一小孔。经鉴定,其具备音阶结构,至今仍可吹奏出旋律。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骨质发声器,距今8000年。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

贾湖骨笛图片

 

     据《吕氏春秋》记载“皇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可见,在新石器时期,已有竹管制作的吹奏乐器。这时的洞箫还仅仅是后人根据伶伦所订的律管编排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古代的排箫。出土于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约战国初期),有13根闭口的竹管,最长的22.8公分,最短的5.1公分。依长短递次排列,用三道篾箍竖结。这是我们可以见到最早的竹制排箫。距今约2500余年。

曾侯乙排箫

 

     到了汉朝,箫被称为“篴”、“竖篴”或“羌笛”。已发展到在箫管上开有三孔或四孔,西汉的制作人京房在箫管的背面加了一孔,成为五孔。是谓“商声五音毕”

     西晋时期的乐工荀勖,所改革的笛为六孔,前五后一,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经非常相似了。

现代六匀孔箫

 
 

     唐代的时候,洞箫的发展已经非常完善。但其称谓依然谓之尺八。北宋音乐家陈旸所著《乐书》指出,尺八即箫管同义词,“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足黄钟一均声,或谓之尺八管,或谓之竖䉌,或谓之中管”

唐代尺八 日本正仓院收藏

 

 

     至清代,据《律吕正义》记载:“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洞箫依然是底孔作为出音孔的律管箫。

     明末清初,已经出现开基音孔的洞箫制作方法。明代傅占衡所写的《箫洞虚小传》详细描述了江西临川制箫高手车衮(洞虚子)的生平及其制箫技巧。“今箫非箫也,盖古尺八。近予临川车衮擅其巧,今世称洞虚子者是也。箫孔下出贯纶者两,宜差后而斜睨,勿作中而径往。”文中提到箫孔下的两个孔应错后斜视,而不是正中垂直。这便是洞箫开基音孔的首创记录。

     到民国时期,为便于琴箫合奏,古琴与洞箫演奏家彭祉卿(1891-1944)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发明并制作了“雅箫”(今称为琴箫)。彭祉卿所取竹管内径约14毫米,长约60 公分。底孔为出音孔。依十二律确定八个音孔位置,每一律各有不同的“增差”。这个“增差”的实质上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管口校正”。

现代八孔琴箫

 

     我习箫的经历,也见证了洞箫在近数十年的发展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偶然的机会,在街边商铺购得一管洞箫。为G调紫竹箫,开有六个间距相同的音孔。为上海民族乐器厂制作。十年之后,在商场乐器售卖部见到开八个音孔的长尾洞箫。再过十年,即2000年以后 ,市面上开始出现了带竹根的南箫。

     近20年,洞箫制作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一个大的飞跃。越来越多的习箫人更偏爱南箫浑厚、丰富的共鸣音。而制作人也越发注重箫管锥度的打磨,从而获得丰富的共鸣音色。

     这又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几千年来,传统洞箫制作尤其是长尾紫竹箫的制作,不注重內膛打磨,仅做內膛捅节处理。管内的锥度多为自然状态的平行管或接近平行的锥度管。音色含蓄、内敛、典雅、清幽。

     近些年,受南箫制作的影响,在新技术与新理论的引导下,很多的制作人开始专注箫管內膛的锥度设计与打磨。箫的音色也更加丰富。但有些制作人过度强调大张力、大共鸣,音色也趋向于雄浑、宽厚,甚至有些张扬,这与洞箫的传统音色就大相径庭了。

     管内径的锥度设计与內膛的打磨调理是洞箫制作上一个了不起的突破,管壁厚实的南箫制作尤其如此。它对于洞箫音准音色的调理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仅仅是制作的一个手段。可以选择用与不用。这取决于你对洞箫音色的选择与认同。

     我们再回顾一下近二十年洞箫制作的发展进程。本世纪初,台湾的南箫还没有传入大陆,南箫的制作仅在广东、福建沿海有少数几个制作师在从事南箫或南音洞箫的制作。长尾北箫的制作也局限在上海、广州、苏州、浙江铜岭桥、贵州玉屏等地。其他城市可能也有少量的制作人在从事洞箫制作,但尚未形成产业。2005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的覆盖,资讯的传播更为便捷。尤其是受台湾制作人花香人老师《学箫结缘》及后续《制箫与调理》一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箫爱好者陆续投入到洞箫的研习和制作当中。经过了十几年的磨练,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年轻的洞箫制作师。仅在江西各地,就有数十人投身到洞箫制作的行列。他们以此为业,在洞箫制作和理论研究上均有新的突破,并在不断地形成和完善出一个新的洞箫制作产业链。

现代台湾桂竹南箫

 

     近年来,在洞箫制作方面,出现了一些关于平行管和锥度管孰优孰劣的争议。这也是洞箫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不可回避的问题。平行管和锥度管只是洞箫制作中两种不同的技术方法。对于洞箫的品质而言,真正能体现作品优劣是制作人的制作水平,与选用什么制作方法并无多大关联。平行管和锥度管都可以制作出品质优良的洞箫,根本就不必争议。你觉得平行管好,就走平行管的发展道路。觉得锥度管好,就走锥度管的发展道路。何须华山论剑,非要争个高低。

     综上所述,洞箫发展到今天,无不是在一次次的改良创新中不断完善而成。传承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承需要发展,发展不能背离初衷。

     无论怎样发展,洞箫的传统音色不能丢失,这是根本。

 

作者:聂志强(南浦飞云)

江西省箫文化学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