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渝安:玉屏箫笛的文史脉络
刘渝安 2024-09-26 09:51:23 点击量:

一座小小的县城,就有两座箫笛博物馆(公办玉屏箫笛博物馆、民办郑金城箫笛博物馆),既有全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定点厂家之一的玉屏箫笛厂,又有十来家民营箫笛生产店铺。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绝无仅有。这就是中国箫笛之都、贵州省东大门玉屏!

玉屏箫笛,音韵清越,工艺精巧,在我国民族民间乐器中第一个走向世界,获国际大奖,为此被收入1990年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华之最》。应邀执笔《玉屏箫笛的文史脉络》,本人深感责任重大与无比荣幸。欣然命笔,以资“和声鸣盛”。

 

 

箫笛之都,追念前贤

 

《辞海》早前版本曽介绍:中国箫笛是西汉年间从西域流入中原。仅两千来年历史。这既否定了上古“黄帝令伶伦伐昆溪竹,制竖者为箫、横者为笛”的传说。又否定了《东周列国志》讲述的春秋战国时“弄玉吹箫双跨凤”的箫笛故事。

考古学界1973年、1987年先后在浙江河姆渡、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七、八、九千年上下的骨箫骨笛,这一发现超过了原称为世界古笛之冠、只有四千年历史的瑞典骨笛。这说明,上古传说不虚,箫笛之最在中华,华夏大地才是箫笛的故乡!

2019年,中国玉屏“平箫玉笛”研讨会,“八方乐痴聚一堂”。上海的周林生先生、河南郑州的贺小帅先生,在讲学中都提到“箫笛之最在中华,华夏大地才是箫笛的故乡”这一历史事实。

上海周林生先生演奏、介绍了汉代吹管笛箫类乐器“尺八”,郑州贺小帅先生演奏、介绍了复制的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九千年前的骨箫。

因山而美、因水而秀、因箫而雅的玉屏,不负众望向与会的八方乐痴推出郑金城箫笛博物馆的馆藏宝贝、有“不其山人”落款铭记的箫笛盒。实物资料再一次证明,“平箫玉笛”已有六百余年了。

华夏大地是箫笛的故乡,玉屏又是何时出现箫笛的呢?有人对“平箫玉笛”望文生义解释:“平溪卫时传进箫,玉屏县时传进笛”。大大缩短了“平箫玉笛”始制的时间。

据文献记载,早在东汉初年,玉屏就有箫笛出现了。历经汉、唐、宋、元千余年演变,才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成就了明代“平箫玉笛”的诞生,“箫笛之乡”“箫笛之都”也渐次问世。

《玉屏县志·旧志序》载:“汉史记武陵蛮叛,伏波配征蛮将军印,越二酉、渡五溪,而雄始见图籍。今城北遗有存者,土人称马王而不名。”

这是告诉我们:为东汉统一立下赫赫战功的伏波将军马援(前14年-49年),公元48年62岁时请命远征武陵,实现了他“马革裹尸还”的人生夙愿。马援率军来到“五溪”之雄溪(玉屏),这是雄溪有图书文献记载的开始。玉屏城北有马援驻军的遗迹,故老称“马王”,而不知伏波将军“马援”大名。

公元1658年刊《明史纪事本末》“西南群蛮”篇:“逮马援吹笛武陵……黔中始知日月……安知滇、黔,不似汉时之瓯、闽文蛇,今乃称东南衣冠礼乐之邦哉?”

这里“马援吹笛武陵”句对照上文,透露信息量至少有三:1、箫笛在古代是重要军乐。2、“吹笛”以军乐指代进军,“吹笛武陵”即“进军武陵”。3、玉屏“城北遗有存者”,即玉屏已留下“吹笛武陵”者的足迹,箫笛在雄溪玉屏出现了。

马援所吹之汉笛,就是明代以来所称之箫。“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古时的“笛”有“竖笛”“横笛”之分,“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笛”。

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兄弟的孙子)、著名经学家马融(79年-166年),会鼓琴,好吹笛,并著有近两千字的《长笛赋》名篇。这是对“马援吹笛武陵”之笛即箫的注解。

汉时的长笛:削其上孔气流通,截裁作鞭更易持。京房治易识音律,原本四孔再加一。京房所加第五孔,即为商声五音毕。

这不就是今天“箫”的形态吗?此长笛非现代管弦乐之长笛。

北宋·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卷五有:“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

2019年,周林生先生玉屏讲学时强调:尺八,古代中国乐器。后传到日本,不要搞反了。

宋代理学家朱熹(1130-1200)也说:“今之箫管乃古之笛”。

大约明时起,直接称单管洞箫为“箫”。

先秦《诗经》中有“箫管齐举”“箫雍和鸣”句。中国上古、中古时所称之“箫”,是多管排列、形制美观的编管乐器,大多在16管至23管之间,通称排箫。

排箫有无底、封底两种,无底的叫“洞箫”,封底的叫“底箫”。

西汉王褒(前90年-前51年),字子渊,作《洞箫赋》,即为无底排箫所作之赋。马融《长笛赋》,才是单管洞箫之赋。

 明代以降“平箫”最为有名,源自“马援吹笛武陵”之笛箫。

《长笛赋》赞竖笛:可通于神灵,感动万物,舒泻精神,晓喻志意。获得精诚,树立志向,率领人做好事情。还可冲洗污秽之思,荡涤尘垢之想。

远古“长笛”近古“箫”,一脉相承。

“箫,肃也,义取肃清。”“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

“扫净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箫笛先行、功不可没!

 

 

神话幻影,归真返朴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如果没有神话,这个民族不过一群木偶而已。有人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中国历史,分为: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信史时代。所有神话都是矛盾百出的,这更证实它是初民的产物。

平箫玉笛的历史虽只有六百年,却也蒙上一层神话的色彩。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㵲阳河悠悠从玉屏流过,凤凰山把俊影投入水波,满山翠绿的水竹摇动凤尾,簇拥着八个巨大的岩石宝座。相传那八个宝座坐过八个神仙,日日夜夜吹着箫笛,引吭高歌。一朝,仙人们骑着凤凰去了,不知哪个神仙箫笛遗落。能工巧匠拣起神仙的箫笛,伐满山翠竹精心仿作。从此,玉屏成了箫笛的家乡,悠扬的笛声飞过岭岭坡坡……。”

为此,军旅作家刘秉荣,1981年采风撰稿《玉屏古箫奏新曲》在《北京晚报》盛赞平箫玉笛,称李白诗中赞咏的“玉笛”,就是玉屏笛。郑汝秀所制玉屏箫笛“早在唐代就是贡品”。文学作品是美好的,它允许虚构和想象。神话是历史的折射,它象万花筒一般的反映世界、折射历史的本来面目。然而,探索平箫玉笛的文史脉络,当返朴归真、重返大自然!

“万花筒”看世界很美,还要借助“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 归真返朴观察世界,努力探索大自然时空的真正奥秘。

继唐代韩湘子之后,平箫玉笛还有明末鹿皮翁、明初张三丰为其站台。韩湘子时,玉屏叫“雄溪”,“八仙岩”故事由来久远。

1960年,铜仁、玉屏、江口“三县合一”版的《新铜仁》,其中《驰名中外的玉屏箫》篇介绍:“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由山东不其山迁来玉屏的远方人,名郑汝秀,……在镇远赶场,遇着一位游方道人……道号‘鹿皮大仙’,……把做箫的技术教给了他们。”

郑汝秀是清末土生土长的玉屏人,不是“山东不其山迁来玉屏的远方人”,郑氏一世祖由山东临清州迁来玉屏,到郑汝秀时已是第16代,经历四百多个春秋,玉屏早已成为故乡。

康熙年《平溪卫志》、乾隆年《玉屏县志》载:明永乐年间,“不其山人”张三丰与郑氏开基平溪的先祖前三代相遇,首建钟鼓楼。这为始制平箫玉笛,提供了蛛丝马迹线索。

道教称信徒为道士、方士,得道大师称“仙”。就像人们称唐代李白为诗仙,明初得道大师张三丰被称为道仙。

张三丰并非虚构人物,他确有真身。《辞海》载:“张三丰,辽东人,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求之,皆不得,英宗(朱祈镇)时赠为真人。”《百度》载:“不其山,位于山东嶗山西北部,邋遢石在楼上村涧东,系一巨石,相传是张三丰道士升仙的地方。”由此可知,不其山悟道、得道后的张三丰,号称“不其山人”。张三丰得道的不其山“邋遢石”,好比王阳明在贵州修文悟道得道的龙场驿“玩易窝”。

乾隆年《玉屏县志》“仙(道)释(佛)”篇记载有两名道家人物,第一名是“张三丰”,第二名是“鹿皮翁”。

第一名“仙”原文是:“张三丰。明初,一瓢一笠棲石莲峰(即“八仙岩”)下,来去城市,踪迹不测。钟鼓楼之建,基址方向,皆其所定。后遗记而去曰:百年以后无平溪,予张揧(邋)遢也。”

张三丰是“ 钟鼓楼之建,基址方向,皆其所定”的总设计师;与钟鼓楼“督建者掌印指挥郑恂”有缘相遇,二人携手能工巧匠,创建平溪卫钟鼓楼的同时,还创制了与晨钟暮鼓齐鸣的平箫玉笛。

“自古英雄出少年”。建钟鼓楼时,督建者郑恂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上进好学,有幸与“不其山人”张三丰成了忘年交。二人共商共建钟鼓楼,共同泛舟㵲阳河古道镇远,共同漫步八仙岩、玉屏峰、飞凤山等平溪名胜,共同断竹、续竹、开音孔、创制平箫玉笛。“不其山人”张三丰见多识广、多才多艺,制作箫笛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先师作用!

钟鼓楼建好了,晨钟暮鼓声在平溪卫城响起,龙箫凤笛声也在平溪河畔荡漾。共建劳动催生了音乐,催生了平箫玉笛。

郑氏不忘张三丰传艺指点之恩,箫笛上铭记“不其山人”。郑氏后裔,世代传承。

故老相传:老道传艺后,就辞别郑家云游去了。老道云游南、北两京。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坐在城楼上吹奏起在平溪卫制作的箫。箫声随风送入皇宫,正在御花园赏月的皇帝,被飘飘忽忽、如丝如缕的箫声所陶醉。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皇帝忙唤侍卫出宫寻找吹箫之人。人已渺无踪迹,不知去向了。后探听出那日所吹之箫,是湘黔边城平溪卫郑氏所作,皇帝便派人到平溪,令郑氏进贡箫笛。贡品中,尤以道仙在京城吹奏感动皇家的“平箫”最为珍贵。平箫玉笛传承人尊老道为仙师,箫笛上常刻赞诗“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平箫玉笛”因此被称为“神箫仙笛”。

第二名“仙”原文是:“鹿皮翁。椎髻篮缕,不知何许人,披鹿皮游于市。时举人郑维藩乏嗣,翁诣其门曰:培补心田,当生贵子。约期来贺,及藩生子,果如其期。贺罢一笑而别,莫知所之。后藩子蓬乾,蓬乾子君锡皆贵,卒如其言。”

“鹿皮翁”故事,发生在明万历年间。郑维藩后裔在香火上供奉,有情可依。但将“发子发仕”,移花接木为“发箫笛”,夸张离奇。《辞海》1979年修订版还借此给“玉屏箫”条文添足“创于明代末期”。始制平箫玉笛的“不其山人”张三丰与无名郑氏,幻化成了两百年后的“鹿皮翁”与郑维藩,朝阳变夕阳了!

果真如此,郑氏箫笛后人在箫笛及其套盒上,为何铭记落款“不其山人”,而不落款“鹿皮翁”呢?

 

 

莫衷一是?起源四说

 

玉屏箫笛又称“平箫玉笛”,因产地“明设平溪卫,清改玉屏县”而得名。平溪水,玉屏山,用作行政区划名称,同指一地。“平箫玉笛”之称,即“平溪箫笛”“玉屏箫笛”的互文修辞简称。如同“龙箫凤笛”“神箫仙笛”,是“龙凤箫笛”“神仙箫笛”互文修辞辞格的妙用。不能理解为“平溪卫时传进(始制)箫,玉屏县时传进(始制)笛”。箫与笛,是最古老的中国乐器,同属上古“八音”的竹类。一对孪生姐妹,从古到今,形影不离。

“平箫玉笛”,二十世纪初一跃成为世界名箫笛之冠。它1913年赴英、1915年赴美,在世界霸主英、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夺银夺金,奠定“玉屏箫笛甲天下”美誉。《辞海》1947年版介绍:“玉屏箫, 中国著名的乐器之一。”言简意赅,未作过多文字解读。

玉屏箫笛起源于何时?曽经众说纷纭。因当时资料缺乏,许多都是口口相传。

较早版本是公元1960年,“三县合一”版的《新铜仁》,将土生土长的玉屏“郑汝秀”,描述成“很久以前,由山东不其山迁来玉屏的远方人”,“遇着一位……鹿皮大仙……”。这里既有传说,又有神话。“鹿皮翁”化作“鹿皮大仙”,从明末穿越到清末与郑汝秀相会,“把做箫的技术教给了他们”。

这段话很有趣,“很久以前”,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明初山东不其山得道的张三丰,与清末玉屏土生土长的箫笛传人郑汝秀,杂取各一部“合体”成“山东不其山迁来玉屏”的郑汝秀。明末游方道人“鹿皮大仙”,也穿越至清末,与“合体”的不其山人郑汝秀碰面。

“箫笛始祖”郑汝秀,陆续浮现在“明万历年说”“唐代说”“明永乐年说” “清代末期说”等时间节点上。

1、1979年,《辞海》修订版“玉屏箫”辞条,添足“创于明代末期”等文字。与“鹿皮翁”的年代挂了钩。

2、1981年,军旅作家《贺龙传》作者刘秉荣,在《北京晚报》刊文《玉屏古箫奏新曲》:“从古至今,赞咏玉屏的诗篇很多,如李白的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提到的玉笛,就是指玉屏笛。著名的玉笛早就成为贡品,所以也叫贡笛。”

3、1982年,县文化馆《玉屏文物志》载:玉屏箫笛,“相传于明朝永乐年间,一云游道仙路过玉屏,将箫笛制作技术授与……”这是文物管理单位田野调查民间采访原始记录。6年后,县文物管理所脱离县文化馆单独设立。

4、199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养在深闺人未识》一书《仙到玉屏留古调》篇介绍:玉屏箫笛始祖郑汝秀,大约在150年前“制作出了第一支箫”!

这四说时间不一,却一致共尊郑汝秀为“玉屏箫笛始祖”。直至公元1980年代,才改说法,有的将“郑汝秀”渐变为“郑维藩”。

这是以明末“鹿皮翁”为支点,对应将郑维藩替换掉郑汝秀,圆转其时间与人物不一的矛盾。清代末期上溯至明代末期,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

1985年,我调任玉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与玉屏箫笛喜结不解之缘。由石阡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转型搞宣传,受莫衷一是的箫笛外宣口径困扰,遂对箫笛进行深入考查和比较调研。

为避免“罔”与“殆”,学而思、思而学,集思广益吸收玉屏中学老校长钟德善先生等文史专家意见,完成《试论玉屏箫笛的起源》万字文稿。国家《乐器》杂志1991年第四期首发,全文连载。

1992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以第266号荣誉证,授予《试论玉屏箫笛的起源》:贵州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这项科研成果,肯定《玉屏文物志》田野调查所记载时间是正确的:“玉屏领风骚数百年的郑氏箫笛,始制于明永乐年间。”

从明代末期上溯至明代早期,认识又再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个认识,大数据多方证据支持,科研成果是:“玉屏箫笛始制于明朝永乐年间”。

1、山东青岛嶗山,即不其山。“不其山人”,指在不其山悟道得道升格为“仙”级别的道教大师张三丰。该处仙迹有“邋遢石”。

2、明洪武、永乐年间,“不其山人”张三丰到平溪(玉屏)传道,《平溪卫志》书载:平溪卫城、五门、卫署、学宫、谯楼(钟鼓楼)的基址和朝向,均为张三丰所定。

3、明永乐初年,山东临青州郑忠,率子孙开基平溪世袭卫指挥使。郑忠、郑泰、郑恂祖孙,先后担任平溪卫指挥使。“少帅”郑恂督建钟鼓楼,与“定基址”的“不其山人”密切来往。

4、“不其山人”张三丰携平箫,游历南北二京,清音上达天庭。平箫遂演成贡品。大师张三丰,“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求之,皆不得,明英宗(朱祈镇)赠为真人。”

5、“贵州省玉屏县郑芝山祖授先师秘传精制雅颂贡箫”金字招牌,由山东郑氏开基平溪(玉屏)第16代郑汝秀(又名“芝山”)打出。箫笛落款“不其山人”,铭记不忘祖授先师张三丰。

6、《玉屏文物志》1982年田野调查记载:“玉屏箫笛”“相传于明朝永乐年间,一云游道仙路过玉屏,将箫笛制作技术授与……”。

上述六条相互支持、相互印证,构成完整系列的证据链。

 

 

始祖三尊,渐次亮相

 

1991年,我拜托县政协主持研讨会征求对箫笛文稿的意见。

钟德善先生是研究清乾隆年《玉屏县志》并为志书作注的文史专家,受邀担任1993年版《玉屏县志》顾问。钟老在研讨会上指出:1、玉屏箫笛不是清代末期才成为商品,早在明朝平溪卫时就名列“货”,“货”就是商品。2、明万历年游方道人“鹿皮翁”,给郑维藩看相算命,预言其会“发子发仕”,这与“发箫笛”无关。

众人曰,“发子发仕”与“发箫笛”,二者“风马牛不相及”。

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郑氏后裔郑新斌先生,1988年撰文持“万历年说”,此时对“永乐年说”持开放态度,公私场合多次讲:“只要说是我郑家的,我都没有意见。”

诤友是真正的朋友,只是考虑问题角度唯书、唯上、维护权威。

此次研讨会,正反意见都很宝贵。对我后来研究“夜郎石阡”“桃源铜仁”“南方丝绸之路在贵州”等课题,具有莫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省民委龙超云同志挂职玉屏县委副书记,鼓励调研成果大胆向国家刊物投稿。贵州省政府颁奖肯定“永乐年说”。1993版《玉屏县志》成就卓著,金无足赤残缺美,也是一道独特风景线。

时隔近三十年,郑氏后裔郑金城先生开办了民办箫笛博物馆,从全国各地收藏了大量古制箫笛,其中落款有“不其山人”的箫笛。这为“永乐说”提供了“一物胜千言”的文物佐证。

2022年初,玉屏箫笛学会会长郑氏后裔郑金城先生、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李培志先生等新老朋友,先后来电动员:你就写写《玉屏箫笛的文史脉络》吧?秉持司马迁倡导的史家精神,只能秉笔直书了!

 

玉屏箫笛始祖,公元1960年代前后出场人物——

 

郑汝秀(1828-1905),又名芝山,享年78寿。玉屏县人、箫笛世家。其父郑秉观(1785-1856),享年71寿;其母玉屏洪氏(1795-1864),享年69寿。生汝俊、汝秀、汝英三子。由此可见,郑汝秀生于玉屏、长于玉屏,并非“山东不其山迁来玉屏的远方人”。

1854年,郑汝秀从胡林翼的“黔勇军”八年,足迹遍于江南。其间留心观摩外地管乐技艺,加深了祖传制箫功底。待天京城破,回家重操制箫老业。1862年,打出“贵州省玉屏县郑芝山祖授先师秘传精制雅颂贡箫”招牌。于1878年写成《和声鸣盛》一书传家,含“音律图说”“吕律全图”“五音全图”等重要图解。

郑妻刘氏(1836-1914),贤慧能干。1852年,正值16岁的她嫁到郑家,郑汝秀被抓当兵在外八年,刘氏以制箫养家糊口。郑汝秀归家后,又过了五年才喜得贵子:长子郑步青(1867-1949),又名郑登荣;次子郑丹青(1878-1941),又名郑桂荣。郑步青长于造型开音,郑丹青长于书画雕刻。

兄弟二人技艺结合,箫笛制品音韵清越、工艺精美。1913年,郑丹青获英国伦敦国际手工艺品展览会银奖。1915年,郑步青获美国旧金山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

郑汝秀教子有方,名如其人的丹青、步青,创“玉屏箫笛甲天下”辉煌,果然青史有名。虽说“功高盖祖”,但不能因此改变其在箫笛世家的传人地位。尊郑汝秀为“玉屏箫笛始祖”,不妥!

 

玉屏箫笛始祖,1980年代出场人物——

 

郑维藩(1562-1611),1585年平溪卫科考举人,曽任河南荥阳七品知县,辞官归里后闲居家中。郑维藩老来得子郑逢乾,破格继承郑嗣贤,世袭平溪卫三品指挥使。郑维藩之子郑逢乾、孙郑君锡“皆贵”。郑维藩雅好制箫作藏品、赠品、礼品,不以制箫为业。

乾隆年《玉屏县志》卷五“物产”篇“货”类载:“货。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凤笙。”一个“货”字,道出明代平溪卫时“平箫”早已是商品。

老百姓说:“你当你的官,我码我的砖”。以制箫为业的“邑人郑氏”,与当官“皆贵”的郑维藩及其子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士、农、工、商”有别,当官的不能以制箫为业。看相算命的“鹿皮翁”,更与传授箫笛制作技艺无关。“平箫”上达天庭成为贡品,更是与“鹿皮翁”的活动范围无毛线关系。

历史考查讲“孤证难立”。“不其山人”的“张”冠,移花接木给“鹿皮翁”来戴,更难立,尊郑维藩为玉屏箫笛始祖,也不妥!

历史总是在不断求证中得以完善。玉屏箫笛始祖,1990年代“犹抱琵琶半遮面”出场人物——

郑恂,生于明永乐初年。清康熙年《平溪卫志》载:“永乐年间(1403-1424),创制谯楼(即钟鼓楼,又名南明楼),督建者掌印指挥郑恂……”。

永乐初,山东临青州人郑忠,以军功授平溪卫指挥使(三品)。“上阵父子兵”。忠子郑泰、泰子郑恂,随行历练做事。

据明代《武职选簿》:经过多年历练,郑泰以军功升湖广都指挥使(二品),郑恂世袭平溪卫指挥使(三品)。

永乐年间,少年郑恂“督建谯楼”,是以掌印指挥后备人身份做事。平溪首建钟鼓楼,郑恂督建学习历练。

艺术是“玩”出来的。在“不其山人”指导下,少年郑恂与能工巧匠,“玩”出了平箫玉笛。

关于玉屏箫笛始祖。原箫笛厂长郑辉蒸,说是明永乐年间的“郑汝秀”。原新华书店经理郑新斌,推测为明万历年间的“郑维藩”。康熙年郑逢元《平溪卫志》则说,永乐年督建谯楼的是“郑恂”。郑逢元白纸黑字所记时间,与郑辉蒸口传时间一致。

 “唯实、交换、反复、比较”。我们只能认定最早的《平溪卫志》书。因为,“时近易真”!

“为钟鼓楼定基址”的大才子、“不其山人”张三丰,与“督建钟鼓楼”的郑恂,亦师亦友结成忘年交。钟鼓楼能工巧匠善精细雕刻者,与之强强联合,共同创制了平箫玉笛。

事后,张三丰携平箫云游南北二京,月夜在城头演奏、清音上达天庭,皇家寻觅“平箫”,遂成为贡品。卫指挥使将军是三品武职,不能以制箫为业。“邑人郑氏得之异传”世守其业。

平箫玉笛始制时间,田野调查《玉屏文物志》原始记录,是“明朝永乐年间”。郑氏箫笛铭记落款,是为钟鼓楼定基址的“不其山人”。“不其山人”交往密切的,是郑氏三世祖郑恂。在一世祖郑忠、二世祖郑泰带领下,郑恂具体“督建谯楼”做事。郑氏一二三世祖,有一个共同称呼:“山东郑氏”。

“始祖”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如果不再突出个人,唯一正确的选择是:明永乐年间开基平溪的“山东郑氏”!

 

 

得之异传,更上层楼

 

明永乐年间,绾毂西南的贵州正式建省。“开一线以通云南”的云贵高原东缘边城平溪卫,在南方丝绸之路的地位日益凸显。

随着卫所的建立,军屯、民屯、商屯兴起,中原、江浙、江西、湖广、川陕等地兵、民及工匠进入,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各地先进的技术,加速了平溪卫和贵州高原的开发进程。特别是各地工匠进入后专门从事“手艺佣工”,专精一业,给当地手工业带来了新气象,引进和开发了若干新的产品。外地工匠落籍平溪(玉屏),事业延及子孙,或者传授徒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技术力量。

山东郑氏创制“平箫玉笛”,应天时、占地利、得人和。

天时。玉屏古称“雄溪”,是汉、唐著名“五溪”之首。“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谓之五溪蛮。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迹罕至焉。”宋乾道元年(1165),易“雄”为“平”改称 “平溪”,开设“平溪峒”边贸市场,“互市盐米,价听民便”。明“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癸巳(1390年4月15日)置平溪卫”,许升指挥筑平溪卫城。洪武二十六年(1393),朝廷“颁大成乐器(含箫、笛)于天下”,兴礼乐教化。

永乐初(1403),孔孟之乡饱受儒学礼(礼仪)、乐(音乐)、射(射击)、御(驾车)、书(书画)、数(数学)“六艺”熏陶的山东郑氏,世袭平溪卫指挥使。平溪卫首次建钟鼓楼,推行大成乐器与礼乐教化。这是孕育“平箫玉笛” 的政治基础,即“天时”。

地利。战国时期,楚顷襄王遣将庄豪,从沅水伐夜郎经此。东汉初伏波将军马援“吹笛武陵”驻此。玉屏汉属夜郎国,夜郎王又称“竹王”,该地盛产美竹。大自然的馈赠,是孕育“平箫玉笛”的物质基础。玉屏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扫净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即“地利”。

人和。永乐初,山东临青州人郑忠,以军功授平溪卫指挥使(三品)。“上阵父子兵”。郑氏祖孙忠子郑泰,泰子郑恂随行,以“初尚武功,继修文德”而彪炳志书。钟鼓楼之建牵一条红线,将不其山得道的大才子张三丰、督建的山东郑氏、建造钟鼓楼的能工巧匠,联系在一起。这是孕育“平箫玉笛”的人文基础,三方的有机结合,即“人和”。

天地之灵气、集体智慧之精华,相生相聚,平箫玉笛应运而生!

在北方:明永乐年间,修建了15年的北平城竣工。一声令下,1421年正式迁都。由南京迁都北京,迁出了一段中国盛世。天子守国门,防止蒙元复辟,开启“郑和七下西洋”大航海时代,这是朱棣留给后世的杰作。被后世推崇为“万国来朝”永乐盛世。

 在南方:明永乐年间,“邑人郑氏得之异传”的平箫玉笛,随大航海时代的开辟,开始走向海外。清末拔贡郑卓斋“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诗句,客观反映了这段历史信息。“本是寻常竹一根,巧雕百调万般情。笛声悠雅风南亚,世界名箫出玉屏。”这是对平箫玉笛随郑和七下西洋风靡南亚的赞美。

说书人讲:“花开两朵,单表一支。”郑忠之后,忠子郑泰、泰子郑恂、恂子郑邦、邦子郑仁、仁子郑东里、东里子郑嗣贤,世袭卫指挥使。嗣贤之后,卫指挥使破格由郑维藩之子逢乾世系。指挥使“官身不自由”,不能以制箫为业。

郑氏不为官的还大有人在。务农务工经商的郑氏,活出了另一种生态。过去志书单表当官的。创制平箫玉笛的能工巧匠,志书上有姓无名,点到为止。有姓无名又何妨?“邑人郑氏得之异传”,足也!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以制箫为业者,创造了平箫玉笛的辉煌。

由于朝廷青睐、社会名声响亮、市场需求面广,明永乐年间,平箫已由贡品、礼品,成为风靡海外的商品。

贵州建省前有大小土司三百多,分属贵州、播州、思州、思南四大土司管辖。明时,平溪卫虽属湖广省管辖,但插入思州宣慰司地,在贵州建省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塞作用。

平溪卫所在的湘黔驿道最为繁忙,经常使用的驿马不下千匹,人伕在五千以上,每年所需马价、供馆银、铺陈银在三万两以上,是滇黔驿道的三倍多(见《贵州通史》)。

明万历年间,思州(岑巩)与平溪卫曽同城办公十年,平溪卫一度划归贵州管辖两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撤平溪卫设玉屏县,正式划归贵州省管辖。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果然,五百年后的贵州玉屏以箫笛为引导,为“云贵赛江南”开了个好头。

公元1903年,美利坚合众国巧取豪夺,从法兰西共和国手中夺得了巴拿马运河开采权。又经过十一、二年的开掘,这条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世界上最重要的运河,终于开凿成功。

公元1915年,美利坚合众国在濒临太平洋的旧金山隆重举办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的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国际博览会,又称“万国博览会”,中国应邀参加。“辛亥革命”诞生的中华民国政府,对这次国际博览会极为重视,一改往常派外籍海关税务人员办理会务的历史,首次由国人操办会务。

会前,在北京成立了筹备事务总局,各省设有出品协会专事征集展品。展品中,农产品、工艺品较历来增多。中国政府派了农工部一名次长带队前往。在旧金山花九万银元,仿北京故宫太和殿修建了“中华馆”,以展现五千年文明古国之风。对展品陈设作了精心布置。中国贵州的玉屏箫笛和茅台酒,一起飘洋过海参展。

玉屏箫笛早在两年前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就获得国际银奖,早已饮誉欧美。此次参展,中国玉屏高度重视,从选材到制作工艺更加精益求精。

博览会刚刚开幕,玉屏箫笛就先声夺人,吸引了各国参观者。掌管玉屏箫笛陈列柜的人多才多艺,一边用汉、英等多国语言回答宾客询问,一边还应邀演奏了一首首中外名曲。那如泣如诉的箫声、如歌如潮的笛声,使在场的人顿觉“如闻仙乐耳暂明”,仿佛进入了神仙世界,陶醉不已。

突然,“砰”的一声,正在神仙世界漫游的四海宾客惊醒了。急回首,原来掌管茅台酒专柜的人听箫笛演奏入了迷,无意间将一瓶茅台酒碰落掉地。酒香四溢,让四海宾客进入了新一重酒仙境界。

茅台酒演绎了“吹破天不如摔破瓶”版本的得奖传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传说者尽可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通过评选,中国获得1211枚奖牌,其中大奖章57枚、金牌258枚、银牌337枚、铜牌258枚、名誉优奖74枚,奖词227(属教育品),获奖总数位居参赛国之首。

玉屏箫笛音韵清越、工艺精巧。茅台酒清纯可口、回味悠长。神箫仙笛与醉人美酒,在空前隆重的万国博览会比翼双飞、大放异彩,为贵州、为中国,夺得本届国际博览会的金奖。

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大西洋,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的“巴拿马金奖”,为玉屏箫笛与茅台酒插上了翱翔五洲的翅膀。

人们爱说“醉在贵州”,兹因为国酒茅台在贵州,亦因为音韵让人陶醉的玉屏箫笛在贵州。

 

 

众星捧月,群山竞秀

 

创制于明永乐年间的平箫玉笛,并非只有郑氏一家。

明天启六年(1626),江西南昌人大司马熊明遇谪戍平溪,他在《平溪揽胜扎记》中记述:“路遇洪生,邀入茅舍中,进杯茗,生以制箫自给,贫士中有韵者。”同时,他还写下了《邓四将军为言平溪酒佳,小环有能箫者》《军城夜座》等描写平箫吹奏的诗。由此可知,明代平溪古城,不仅有其他姓氏的制箫人,平箫的吹奏早也酿成风气。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南开大学的典基人严修,任贵州学政期满回天津,他从镇远乘船来到玉屏,夜宿万卷书岩下。他在日记中写道:“买箫九对,夙闻郑氏者良,本日所买者凡四主,郑姓者二,未知其谁贤?”这段日记,反映出当时箫笛市场的繁荣。

与郑汝秀同时代的玉屏箫笛人有刘万清等。刘万清制售箫笛主要在光绪年间(1875-1908),为避难出家做了回龙山的和尚,云游四方不知所踪。刘万清将制售箫笛手艺,传给了侄子刘金荣。

刘金荣,字崑山,得益于叔父刘万清的精心培养,加之个人天赋很高,成年后制作箫笛的手艺娴熟,测音定音也很准确,刘崑山产品深受顾客喜爱。1932年,刘金荣以“祖遗平箫刘崑山”字号挂牌经营。由于地处中山路繁华路段,靠近旅社饭店,加之刘金荣“和气生财”,得到顾客认同,不久成为县城很有名气的一家箫笛店。

郑汝秀开门收徒,有张宝六、齐麻子、杨二林、伍将和、郑连城等六人。伍将和的“伍云斋”在湖南新晃名气很大,真可谓“名师出高徒”!1916-1927年,是玉屏箫笛的兴旺期。国际大奖带动箫笛生产供不应求,生意空前兴隆。仅县城就有十余家带“山”字号或“斋”字号的箫笛店铺。1924年,郑氏兄弟又招收八名学徒帮助生产。

民国时期店名多为“山”字款,郑芝山家的徒弟开店,好多都叫“斋”。张宝六的青云斋、齐麻子的青音斋、杨二林的杨青斋、伍将和的伍云斋等,这都是郑家徒弟。可解释为尊师,不直接叫“山”冲顶师傅。

1934年,刘文忠不待高小毕业,就回到家中随父亲刘金荣学习制作箫笛。1936年湘黔公路全线贯通,玉屏箫笛生意蒸蒸日上,刘家箫笛生意也是水涨船高。20世纪40年代,玉屏县城涌现出郑芝山、刘崑山、王金山、张崙山、李凤山、洪平山、伍云斋、聂凤鸣等三十多家带“山”、“斋”字号的箫笛店铺。

群山竞秀,标新立异。私塾先生兼画师姚永斋,刻绘出龙凤、八仙、山水、花卉等图案的箫笛投放市场。开始时,同行讽刺责难、认为有失古雅之风。试销后受到广大顾客喜爱,同行纷起仿效,新工艺才得到普及。

众星捧月,推陈出新。铁匠出身的姚源桥,创造了夹扁竹工艺,弥补了天然扁竹生产不足的缺憾。艺人王金山,摸索出竹材制作变成古铜色工艺,除掉了竹质自身缺陷,保持其自身透明的质感。

1941年,刘文忠参军保家卫国,1945年抗战胜利回到玉屏,继续制作箫笛。

1946年,刘崑山箫笛参加贵州省物资展览会获奖。同时获奖的还有张崙山箫笛、谢嵩山箫笛。奖励是鞭策、也是鼓舞,各家箫笛店更加追求精益求精。

1946年,玉屏第一张注册商标横空出世,竟然是“箫笛大王”。

乱世英雄起四方,本领成就箫笛王。王金山(1902-1988),原名王庆炳。1919年投身郑芝山家学徒月余,随即入黔军当勤务兵四年。回乡后,再拜郑芝山家当学徒。只学了一年半,就掌握了全套制箫笛工艺。辞学回家,于1925年打出“贵州王金山精制”牌号售卖箫笛。学徒期未满开店,徒之山顶撞师之山,遂师徒产生矛盾,岁月流逝,1933年才化解开来。

王与时任县长交好。1946年,县长陪同离渝返京中央经济部要员到王金山箫笛店选购箫笛。王金山设宴接风,挑选了上等箫笛赠送。面对业界纷乱之势,要员告诉商标品牌的重要性。王立即申办,仅一个月就收到了中央经济部的商标注册证。并授予王金山“箫笛大王”称号。

王登报广而告之,箫笛远销全国各大城市。不几年,王空前发财,变成了盛极一时的大地主。“祸福相依”,自然又吃了些苦头。

新中国成立后,玉屏14户箫笛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玉屏箫笛联营制造厂”,选出经理罗立祥,副经理刘文忠,会计张绍勋,营业员郑辉蒸、聂凤鸣。1951年1月正式营业,两位经理不拿报酬尽义务,坚持了一年,因营业不景气散伙。组织起来的经验弥足珍贵。

玉屏箫笛联营制造厂印有《产品说明书》,“箫笛法度”一节道:“伏羲氏制雅颂,其形象如凤翼,其声如凤鸣。大者为雅,长一尺八寸,十六管。雅箫有底,颂箫无之,是为古箫。黄帝以古箫繁重,乃令伶伦伐昆溪竹,制竖者为箫,横者为笛。乃名洞箫,珍亦名平箫。”由此可见,箫笛并行天下,洞箫“长一尺八寸”,珍贵是“平箫”。

中国人说“苏州笛子玉屏箫”。玉屏人说“三年笛子九年箫”。人们认为,玉屏箫境界更高、也更难学。

1954年11月,6户箫笛艺人再度组织起来,成立箫笛生产小组。是为玉屏箫笛厂前身。刘文忠当选组长兼财务,聂凤鸣任出纳保管,杨辉采购竹子,郑辉蒸、姚源汉、李凤山专职生产。1955年7月,王金山、洪以贵组织“玉屏农村箫笛合作小组”与之竟争。

1956年,以生产小组为基础,成立有13户参加的箫笛生产合作社。推选郑辉蒸为主任,刘文忠为会计。

1957年,转为箫笛生产合作工厂。委任郑辉蒸为厂长、刘文忠为会计。1958年转为国营玉屏县箫笛厂,配备党的书记,并建立工会组织。1959年,吸收学徒20人,承接铜仁文工团和兴隆铁厂下马职工50人,职工人数大增,达到114人。

刘文忠之子刘泽松,1959年初中毕业,参加箫笛厂工作,并到上海乐器一厂进修。2007年,刘泽松、姚茂禄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到2021年,玉屏共有箫笛类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人国家级2人,省级2人,地市级4人,县级4人。

 

 

与时俱进,走在前列

 

风雅的玉屏箫笛,人们往往以之寄托纯洁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知音、朋友之间往往将它作为珍品互赠,而恋人之间则将其作为爱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缘的象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玉屏箫笛没有缺席。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玉屏箫笛随贵州籍的山东代表邓恩铭来到一大会场。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的会场被巡捕发现,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进行。游船被巡逻艇盯上,尾随观察船上动静。邓恩铭急中生智,取出随身携带的玉屏竹笛,悠然自得地吹奏起来。毛泽东端茶对坐欣赏,即兴唱了一段湖南花鼓戏配合。一大代表,谈笑间机智退敌。玉屏箫笛发挥了化险为夷的独特作用,为中共一大建党伟业立下不朽功勋(见《文史与学习》2003年12月26日)。

邓恩铭携玉屏箫笛,还出席了1922年1月在俄国首都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见到了革命导师列宁。联谊会上,邓恩铭倾情演奏悠雅的玉屏箫与清脆的玉屏笛,架起了沟通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间的友谊桥梁。

玉屏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两支用竹子制作的洞箫手杖、横笛手杖。《作家》期刊1984年8月号,发表了诗人王田的观后感:

在艰难的革命岁月里,

红军医院的医生,

送给伤病员的礼物,

是用翠竹做成的洞箫和横笛。

当部队行动的时候,

箫笛又成了伤病员的手杖,

笃笃、笃笃,

就象跨上了战马朝前直驱……

我告诉孩子,

它就是世间最简单也是最珍贵的乐器。

它能吹出世间最美的曲子,

你听:那雪山的风,

那草地的雨,

那迎风呼啦飘抖的红旗……

孩子睁大了眼睛望着我,

也许我不该在孩子面前,

流下这大颗大颗的泪滴。

有一幅反映红军长征的油画——征途小憩的红军队伍,一个小战士依偎在老红军身边,老红军正手捧一支竹笛忘情地吹着,背景是雪山草地——这是一幅令人难以忘怀的油画。那竹笛,仿佛正传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音符,抒发着红军战士无私的情怀,激励着红军战士勇往直前。

新中国刚成立,美帝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郑金城箫笛博物馆珍藏了两支分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对箫。

右箫“抗美援朝”下刻:“闯进朝鲜一只狼,残暴无耻丧天良,外强中干杜鲁门,发动战争把人伤。占我台湾炸我边境,梦想把世界侵占光。朝鲜是我东院墙,墙倒狼要入我堂。”

左箫“保家卫国”下刻:“保家必先保祖国,抗美援朝理应当,你们在前方多杀敌,全国人民都荣光。多做工,多缴粮,我为你们日夜忙,前方后方齐努力,打败美国野心狼。”

这是时任玉屏县委书记郭兴撰文定制,玉屏箫笛联营制造厂制箫名家全手工雕刻,赠送给赴朝带队志愿军战友的对箫。

对箫赠友,鼓舞前方战友斗志,寄托后方战友深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玉屏箫笛极为关怀。周恩来总理将其作为珍品,赠送来华演出的欧洲友好艺术表演团体,接见黔剧演员时指示:要将玉屏箫笛搬上舞台。

胡耀邦、胡锦涛先后到玉屏箫笛厂视察,吹响玉屏箫笛。

邓小平1988年龙年生日时,其画家女儿订购玉屏龙凤箫笛及牛角拐杖作为对其父母本命年的生日贺礼,玉屏县委县政府改为赠送。

江泽民1992年视察贵州时,吹响省政府赠送的玉屏箫笛。

习近平2008年冰雪凌冻中视察贵州玉屏与万山,给灾情中的玉屏与万山人民带来党中央的温暖和关怀。

玉屏箫笛能够走向世界,体现了一种精神,这就是催人奋进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争创世界一流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这种精神,继承着华夏之文明、凝聚着民族之精魂、闪烁着时代之灵光。

玉屏箫笛是中国第一个获国际金奖的民族民间乐器,1990年,玉屏箫笛被收录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华之最》。1993年,由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林克仁和上海乐器一厂原厂长高级工艺师常敦明合著、长达36万字的教材《中国箫笛》出版,书中介绍:“近代玉屏箫笛由于质地优良、制作美观而被冠以‘玉屏箫笛甲天下’的美称”。

“宴殿堂之上,不悬钟罄,则以笛有一定之调,故续弦皆以笛为正也。”玉屏箫笛雅正之音,吹出了新时代的乐章。1991年11月7日,玉屏青年载歌载舞唱响玉屏箫笛艺术节会歌:

山多情,

水多情,

请听玉屏箫笛声。

吹动了三江水,

吹来了五洲云,

吹出了侗家爱,

吹暖了中国心。

佳节喜迎天下客,

龙箫凤笛觅知音。

小时候,我用烧红的铁条钻孔自制竹笛,父亲见状从省城贵阳挑选了一支音韵上佳的售价4角6分的玉屏竹笛给我。从此随身携带于书包,课间十分钟拿出来与同学分享。这比同学售价2角7分的竹笛音色好多了,各自显摆、爱不释手。长大后,有幸到玉屏履职,还拜托箫笛厂张厂长帮忙,缠线修复这支受损的、伴我长大的启蒙竹笛。

十年箫乡行,终身玉屏情。昔日干部,今日老百姓,屡次受邀谈及箫笛,众人皆称我为学者,朋友笑我太痴迷箫笛。我刻骨之恋是,能与玉屏箫笛结缘,是我的莫大荣幸。

人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说,再认识仅为抛砖引玉。

对平箫玉笛的再认识,我只信陈云所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反复、比较。”这15字箴言必须牢记。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探寻玉屏箫笛的文史脉络,并非一件轻松的事。它不是文学创作可以虚构和想象,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上下求索。

玉屏是箫笛的江湖,自古不乏制作箫笛的能工巧匠。要以人文科学搞科研的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做到大事不虚,努力接近历史真相。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把话说在了前头。

玉屏箫笛是玉屏的,也是贵州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发掘 “平箫玉笛”六百年发展的文史脉络,是个大工程,需要一代接一代的努力。科学认识进步只有进行时。

玉屏,雄溪——雄起!

 

作者简介:刘渝安,中共党员,2001年任铜仁地区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兼省文联委员、省作协理事、《梵净山》主编、高校特约研究员),2011年任贵州省文联调研员(驻省电影协、曲艺协,兼贵阳市云岩区委副书记),2014年退休。研究玉屏箫笛的起源、石阡夜郎、桃源铜仁等,获贵州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