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是我国地方民间音乐中的瑰宝,是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一个民间器乐曲种,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的小曲,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展成为能独立演奏的器乐曲种。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早期与粤剧乐队一样,使用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这样的乐器组合称“五架头”,亦称“硬弓组合”。以粤胡,扬琴,琵琶(或秦琴)“三架头”为核心的乐器组合,此组合亦称为“软弓组合”。以后在“三架头”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洞箫,椰胡,变为“五架头”。与早期用二弦领奏的“硬弓组合”相比较,用高胡领奏的“软弓组合”音色甜美,柔和,使广东音乐逐渐形成轻快活泼,柔美华丽的演奏风格。
广东音乐常用三种调式:正线(1=C)、反线(1=G)和乙凡线(1=F)。正线比较深沉、稳定、热情、浑厚,在乐曲中多用以描写景物或情景交融的气氛,如《雨打芭蕉》《晚霞织锦》《鱼游春水》等。反线明朗、有力,如《走马》《鸟投林》等。乙凡线委婉、悲凄,如《昭君怨》《双声恨》等。乙凡线也可以用来表现活泼、热烈的情绪,如《连环扣》。
箫在广东音乐乐曲中以揉、滑、倚、颤为主要技巧,箫和高胡在旋律方面的你繁我减、你高我低、加花衬托、对比补充等手法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比如“冒头”和“迭尾”等装饰音方法,极富特色。“冒头”也称“先锋指”,是在某一乐句开始之处用作引导和连接的装饰音。例如《平湖秋月》的原谱和加“冒头”的对照:
“迭尾”是把句尾的长音加以变化,不使单音拖得太长,加用旋律化的延伸,富有独特的风格韵味。有“回音式”和“扩充式”两种方法,例如:
广东音乐中4和7两个音一般在演奏正线和反线时要演奏成,把4音高稍微提高,在4与#4之间,把7的音高稍微降低,在7和b7之间。在演奏乙凡线时须奏成4和b7。同时在旋律作四度或五度进行时如时,4和7 需要按照12平均律的音高来演奏。所以在广东音乐中4和7的音高游移不定,有着调式色彩的变化,这也可以堪称广东音乐的风格特色之一。
笛箫演奏家谭炎健2010年出版《中国广东音乐——谭炎健笛箫演奏版》一书,在该书中,收录了《昭君怨》《双声恨》《禅院钟声》《蕉石鸣琴》《连环扣》《饿马摇铃》《秋水龙吟》《杨翠喜》等多首广东音乐适合箫演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