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比较早的重奏形式是琴箫合奏,由于早期的琴箫合奏还是演奏相同的旋律,并且古琴的分量多于箫,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重奏。而在箫的重奏发展方面,有一个重大标志性事件,就是1985年4月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举办的谭盾个人专场民乐作品音乐会。音乐会上“以非常规编制、非常规写法、非常规演奏技巧和非常规审美情趣,演出了箫与古筝《南乡子》(箫:陈涛、古筝:李萌)等一系列实验性新作,产生了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轰动效应。《南乡子》中使用筝的明亮华丽的音色、灵活多变的节奏和颗粒性的音响与音色相对比较沉稳、柔和、气息悠长的箫声相结合,从反差中更突出各自的特色,从而形成比“琴箫合奏”更鲜明的对比关系。在箫的旋律中还有包括由慢到快的颤音、花舌音、极快的上行音阶装饰音以及升高1/4音或让音高在1/4音内的波动(气流的变化)等微分音在内的细节处理。特别是让箫冲向极高的、无确定音高位置的宣泄方式,是追求箫的最高音“”,让箫声在欢悦的筝演奏背景中,最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自由发挥。作曲家力图尽量以两件乐器的演奏,顶替多件乐器合奏所产生的丰富音色、音响。甚至还开发出某些传统乐队所没有出现过的新音响,从而大大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
赵石军创作的琴箫合奏作品《琴箫引》使用现代创作手法,表现琴箫。在箫的演奏技法上,使用了手指击打箫音孔的技法,从而产生打击乐一样的音效,比如指的是连续用手指击打箫音孔、不限定节奏;指的是击打箫音孔、限定节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作曲家刘为光创作的箜篌与箫组曲《清明上河图》也是箫与其他单件乐器的合奏。刘为光先生以他艺术家特有的敏感,从这巨幅画卷中挖掘提炼文化精髓,创作出这一部清新而又古朴的音乐箜篌与箫组曲《清明上河图》。作曲家把中国古典音乐旋律创作的旋法音程、调式的结构特点,同中国戏曲音乐中某些表现手段结合,揉进了宋代音乐家姜夔词曲音调特色,又借鉴了一些西洋音乐的创作技法,使他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天衣无缝。箜篌的声音清新灵动,典雅别致,箫的声音含蓄深沉,楚楚动人。乐曲旋律优美,结构完整,技法严谨,内涵深刻,感情充沛,是深受大众喜爱的经典音乐作品,至今长演不衰。在八九十年代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箫与打击乐、箜篌等的二重奏作品,比如作曲家杨青创作的《索》(1984年在北京“华北艺术节”由张维良首演)和《咽》(1987年1月北京首演,箫:张维良,打击乐:王以东)两首箫与民族打击乐的作品、李道松创作的箫与箜篌《古道行》等。
箫的改良进程与作品的创新同步进行,比如福建省歌舞剧院笛箫演奏家陈强岑对南箫进行的音域、加键等方面改良,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已经拓展出高、中、低、倍低音系列改良南箫,这让箫演奏十二平均律更加得心应手,作曲家吴少雄为此创作了南箫与古筝、扬琴三重奏《乡月三阕》(南箫:陈强岑;古筝:王蔚;扬琴:张文禄)。乐曲运用改革南箫与筝、扬琴为演奏形式,通过乐曲对“新月”“满月”“残月”三种月相的描绘,寄寓了作者对家乡的藉念及对生活的理解。在箫的演奏上特别强调气息的控制,强弱变化十分细腻,并保留了南音洞箫双指颤音、臂颤音、敲音等技巧外,将箫的音域通过加键突破到接近三个八度,提高了箫的表现力。1986年全国首届唱片大奖赛中获大奖,并由陈强岑先生在上海音乐厅获奖作品音乐会中演奏,深受好评。同时在上海唱片社灌制唱片。
作曲家莫凡在八十年代创作的箫独奏《古意三题》,此曲在《1993年莫凡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上由笛箫演奏家李增光首演。作品受我国古代诗词启示,表达意境玄妙、内涵深远的诗意,从中捕捉诗的神韵,体现民族气质。音乐使用十二音序列,尤其是大量使用bA-D的不协和的增四度和弦,加之箫半孔按bA(b6),音色虚一些,更让音乐蒙上了一层凄凉的感觉。乐曲中间一段使用循环换气和大音程快速行进,演奏家使用改良箫演奏,音乐快速行进变得更加流畅,音色也更加结实。
另外一大批作曲家将箫与西洋乐器相结合,探索箫乐的重奏形式,比如作曲家黄晓飞创作的箫与室内乐《草》是箫与弦乐四重奏的形式;作曲家鲍元恺以南音为素材创作了箫与弦乐四重奏《梅花》;汪海平创作张维良演奏的《箫小曲二首》《箫与弦乐》;作曲家施万春创作的箫与乐队《随想曲》中,作曲家采用的主奏乐器是中国传统乐器箫,而乐队则采用一种非常规的中西合璧的编制组合:钢琴、大管、弦乐(西洋乐器)和钢片琴、定音鼓、三角铁、水镲、板鼓、中堂鼓等中西打击乐,在艺术特色方面将中西方乐器作了一个完美的结合,从而创造出这一独具魅力的作品风格。作曲家徐孟东创作的《菩提 IV》使用了箫与西洋乐器合作的形式,箫与弦乐的对话相互横向展衍、纵向叠置,音响上不急不躁,一气呵成,箫和长笛的对话如同诉说一般,时而承接,时而交织,这两种同类型但不同音色乐器的交替与叠加,形成这首乐曲音色布局特点。
另外作曲家高为杰创作的室内乐作品《山居》(箫、笛、笙、琵琶、筝、颤音琴、打击乐、二胡)、《焚琴》(古琴、箫、笛、中提琴、琵琶、古筝、打击乐)等室内乐作品。《焚琴》是作曲家高为杰先生应笛箫演奏家张维良教授之委约而作,这首以“火”为主题的作品源自于张维良中国竹笛乐团“五行”系列之《薪火相传》音乐会,作品最终创作完成于2020年11月,并于2021年1月8日在北京音乐厅成功首演。《焚琴》根据中国竹笛乐团的乐器编制量身而作。除了由四个声部组成的竹笛群外,主要以低音笛(兼箫)和古琴两件乐器独奏为主,同时在琵琶、古筝等民族弹拨乐器演奏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打击乐器颤音琴和西洋弦乐器中提琴。在乐曲中箫的演奏中使用了强烈的花舌音配合吹气音和气冲音,而古琴在演奏时演奏家从高到低分别将古琴中最低的五根弦在弹响之后逐次作“松弦”状,其他演奏声部的静默增强了琴弦垮塌中松散琴音的特殊音效,箫与古琴呼应,描述用火焚琴用以当柴火做饭情景的哀叹和惋惜。
当今诸如中国竹笛乐团、福建南箫乐团等以笛、箫为主的室内乐团的成立,专业作曲家的深度介入,催生出专为笛、箫乐团编制定制的各种合奏作品。比如笛箫演奏家张维良创作和改编箫四重奏、箫七重奏《鬲溪梅令》、箫与尺八四重奏《咏秋》等,作曲家杨青为箫、大笛、古筝与竹笛乐团而作的《斑驳》,作曲家骆季超编配的箫筝六重奏《渔歌》、南箫三重奏《骏马赞》,指挥家聂志勇编配的高、中、低箫三重奏《望春风》、三重奏《鸿雁》《四小天鹅舞曲》、组箫合奏《梅花操》《八骏马》等。这些作品在各种音乐场合进行公演,提高了箫作为合奏乐器的表现力。
此外箫的重奏作品还有王宁为箫、二胡与筝而作的三重奏创作的《国风》、张维良改编的箫与箜篌重奏作品《暗香》《杏花天影》《潇湘水云》《胡笳》,隋立军创作大阮与箫二重奏的《五花山色》、高平创作的箫、古琴与人声《咏莲》、罗麦朔作曲的箫、钢琴、琵琶、打击乐《洛神赋》、朱杰作曲的箫、琵琶、大阮、古筝、二胡《青梅煮酒》、吴玉霞改编的琵琶与箫二重奏《青莲乐府》、陈瑞泉创作的箫与琵琶二重奏《秋箫诉》、姜景洪改编的昆曲风格箫二重奏《凤求凰》以及外籍作曲家老锣作曲的箫与古筝重奏曲《染云》、乔尔·霍夫曼作曲的箫与吉他《相合歌》等等各种形式的箫重奏作品不一而足。
以上种种尝试,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从中国到国外、从古道今,创作思路的拓展、乐器的改良、演奏技法的提高不仅拓展了箫的曲库,也让更多的国内外作曲家为箫这件乐器源源不断的提供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