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在民族管弦乐中的运用概述
田龙 2024-04-16 12:00:08 点击量:

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成立的大同乐会。大同乐会的前身是1920年创建的“琴瑟乐社”。大同乐会乐队的人数有30多人,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民族乐队。乐会致力于传统乐器的继承和改良,开始探索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创建,组成了一个有32人编制的民族乐队,基本上分为吹、弹、拉、打四组。大同乐会还根据中国传统音乐改编了一批适合于这种新型乐队演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郑觐文、柳尧章根据琵琶曲《浔阳夜月》改编而成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该曲以箫和琵琶为主奏乐器。直到1952年,中国大陆成立了最早的大型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1953年4月,中央广播乐团在北京成立,在彭修文等人的努力下,在乐团声部编制、乐曲创作,以及乐器的改进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改编了以箫为主奏的民族管弦乐《月儿高》。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编制,成为后来民族管弦乐团的基础编制。

 

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箫旋律的分量较轻,一般由笛子演奏员兼任,在《春江花月夜》《月儿高》等传统乐曲中箫的比重较大。近些年来也有很多作曲家专门创作、改编、移植、编配众多箫主奏的民族管弦乐曲如:箫、竹笛与民族管弦乐队《梅花操》(顾冠仁曲)、笙箫双协奏曲《古镇书香》(刘锡津曲)、组箫与民族管弦乐队《闽海箫音》(张嘉阳曲)、南箫、南琶、吟唱与民族管弦乐队《丝海随想》(黄忠钊曲)、箫与民族管弦乐队《秋江夜泊》(古曲 张维良改编  杨青编配 )、箫与民族管弦乐队《醉仙》(王宁曲)、箫与民族管弦乐队《草》(黄晓飞曲)、南箫与民族管弦乐队《月下箫声》(吴孔团曲)、组箫与民族管弦乐队《八骏马》(南音四大名谱 聂志勇 编配)、箫与民族管弦乐队《春风夜雨情》(卢亮辉 曲)。除此之外还有箫参与的民族管弦乐曲如:《灵山梵呗》(彭修文曲)、《金陵》第三乐章:秦淮·今昔(彭修文曲)、《渔乡组曲》第二乐章:昔日渔村(彭修文曲)、《蜀宫夜宴》 (朱舟、俞抒、高为杰曲)、管乐协奏曲《神曲》(瞿小松曲)、尺八、笛、箫与乐队《追忆的诗》(黄晓飞曲)、《敦煌印象》(莫凡曲)等。

 

除了民族管弦乐队,经过编配,箫也可以与西洋交响乐队进行合作,比如杜聪与赵家珍琴箫与交响乐队演绎昆曲经典唱段《牡丹亭·游园》〔皂罗袍〕(孟庆华编曲),在交响乐队弦乐的铺陈下,一琴一箫以对唱的形式,表现主人公杜丽娘的内心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