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高陵洞箫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永汉
田龙 2024-02-09 17:10:55 点击量:

         前日西安市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公众号发了一则讣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洞箫音乐(高陵洞箫)代表性传承人胡永汉先生于2024年2月5日12时在西安市高陵区无疾长辞,享年八十一岁。读毕讣告心情悲痛,回忆与胡先生的交往点滴,提笔作文以为悼念。

        我因箫与胡永汉先生结识,至今有七八年了,老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还能比较熟练的使用微信,只是胡先生的口音比较重,我听不太懂,所以平时用文字交流比较多。在与胡先生的交流中我逐渐了解到高陵洞箫音乐的相关知识,高陵洞箫属于民间音乐,根植于陕西戏曲音乐的沃土,音乐粗狂豪放、风格浓厚,演奏技巧独特、音色结实,与江南洞箫的音乐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陕西音乐和箫艺术的一个独特分支,胡先生是第三代传人。

 

        我只跟老先生见过一次面,那是在胡先生去世前的两个多月,2023年11月26日,我与好友高音波结伴来到西安高陵区胡老先生家里,当时还有他的两位学生李三朋和刘朋帮忙接待。胡先生的家在一个小镇上,门口是热闹的集市,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家里除了起居之用外还兼备中医诊所的功能,因为胡先生是一位中医,收入来源靠的是为他人去病除疾。胡先生的老伴儿非常热情,见我们去了,就叫着两个学生到后院,把埋存在土里的特产萝卜刨出来给我们带一些,说是非常好吃,我路途遥远不便携带,最后高老师带回家炖汤了。

        说到这次拜访,缘起于10月份胡老先生给我发了个微信,他说:“我的身体不太好,有可能撑不过今年的春节了,我想请您把那次出版的书还有什么有关资料给我寄过来。特别在书上加上您的签名!我将我所有的資料留传后人。谢谢!”我看了之后心里五味杂陈,莫名感觉到一些伤感,赶紧就跟胡先生约了时间,准备了摄像机、录音笔等设备。此行一是跟胡先生见一面,再就是采录一些关于高陵洞箫的资料。本来约定在11月4日,但是中间经历了一些其他工作,推后了十几天,不过终归是成行了,现在回想起来无疑是减少了一些遗憾。

 

        我先从北京坐高铁到西安跟高老师碰面,后高老师又驱车一小时共同来到高陵区,胡先生见到我们后非常高兴,精神状态非常不错,我们就从他身体情况聊起,又聊到高陵洞箫的由来和传承情况等,近些年来国家对于非遗保护做了很多的工作,各级文化部门对高陵洞箫比较重视,在胡先生演奏状态还不错的时候,录制了不少视频和音频,拍摄了宣传片,最终完成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报。还聊到了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小插曲和碎花絮等等。胡老先生给我准备了很多高陵洞箫的资料,视频资料、照片资料、文字资料都整理得井井有条,集中放在一个专用袋子里。这一聊就是接近两个小时,他的两个学生还有高老师充当“翻译”的角色,这让整个学习和采录过程非常的顺畅。

 

        我在箫园多次撰文分享过高陵洞箫的相关知识,引起了一些箫友的兴趣。另外在2021年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出版的《新编箫考级教程》中,我们将高陵洞箫的代表曲目之一《永寿庵》的乐谱收录了进来,虽然只有这一首,要表达的意思是通过出版的方式记录高陵洞箫的音乐形态,让全国的箫友对高陵洞箫有简单的了解,助力非遗保护。当然,收录在考级教程里边的乐谱还属于主干谱,对演奏还有一些韵味上的门槛,后来在我编著的《音之旅——新编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启蒙·箫基础演奏练习》这本书里,就把《永寿庵》进行了详细的记谱,是标记了详细演奏符号和气口的演奏谱,胡先生特意为我录制了两个版本的视频放在书中作为参考。

 

        最早用出版的形式记录高陵洞箫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陕西卷》,在书中收录有《麻鞋底》《苦中乐》《永寿庵》三首由胡道满传谱、胡永汉演奏并由专业音乐工作者录音记谱的乐谱。我想这些出版物对高陵洞箫的记录虽然只有很小的篇幅,但是对于胡先生来说,对于高陵洞箫艺术来说确是极大的认可。

 

        我跟胡先生的两位学生交流时也聊到了记谱这个问题,他们在学习时是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今后需要把乐谱再详细的进行校对,标记演奏法,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高陵洞箫,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而且做这些事是没有经济回报的,需要有坐冷板凳的毅力和甘于寂寞的精神。他们现在也正在做,我相信以后会逐步完成,这是对胡先生艺术生命的告慰,也是对胡先生的学生提出的期待吧。

        下面这两段资料片是我这次去采录收集到的内容之一,较为详细地展现了高陵洞箫的风格特点。

        高陵洞箫艺术是在继承民间传统管乐器演奏技巧的基础上,于清同治年间,通过胡学忠、胡道满两代艺人的不断创新,吸纳秦腔、曲子、关中道情等姊妹艺术精华的部分而独创的洞箫演奏技法。

 

        高陵洞箫历史渊源最早要追溯到清末时期,胡兴国(胡道满祖父)祖籍为湖北郧县(十堰),全家以演唱皮影戏为业,行当齐全,从演唱到伴奏紧靠族内人就可以完成连台本戏。胡学忠(胡道满之父)生于1871年,他不但对精通皮影制作以及木器雕刻技艺,也对洞箫演奏有独到之处,21岁被征召入清宫作雕刻工,与此同时接触到宫中音乐,学习了很多的箫艺和音乐知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局势动乱,他就此回乡,此后胡学忠的箫艺此后在当地远近闻名,1901年随父兄辈迁徙至陕西高陵耿镇王家滩。

        胡道满生于1909年生,是高陵洞箫的第二代传人,其演奏的洞箫技艺在前辈的基础上又有拓展,植根陕西秦腔的艺术沃土,根据秦腔彩腔发音发展出双音带唱,唱腔过门中高昂之处用了上腭音,首创了用洞箫演奏秦腔音乐的先河。1955年,胡道满应邀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获奖后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苦中乐》和《大金钱套柳生芽》等曲目被中国唱片厂录成唱片在全国发行。

中国唱片 民间音乐 洞箫独奏 国家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优秀节目选集:《苦中乐》《大金钱套柳生芽》(陕西省农村代表队 胡道满演奏 )

 

        胡永汉生于1943年,是高陵洞箫的第三代传人,从十四岁开始随伯父胡道满学习洞箫演奏,熟练掌握了洞箫的吹奏技巧,尤其是高陵洞箫所特有的双音带唱、上腭音等几种特殊技巧。其演奏的箫声低沉、舒缓、苍凉、缠绵,并兼具宏亮、明快、豪迈、雄浑,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2010年,胡永汉相继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陵洞箫艺术的市级、省级传承人,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胡永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洞箫音乐(高陵洞箫)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7月,奥地利科学院声像档案馆馆长鲁道夫·勃兰登教授一行赴高陵县拍摄了胡永汉的洞箫演奏艺术。在评论中他这样写到:“我们在高陵县的一个村落里拍摄了两位民间艺人吹奏的洞箫,它已濒临失传。我认为它的特点是具有保存价值的,这里包括的不仅仅是对老传统的继承,还有演奏技巧。在艺人们吹奏时,除了可以听出洞箫的主音调外,还有一种嗡嗡的震荡声,这是艺人们通过双唇吹奏的同时,加以喉腔唱出的双声部和声。这种特殊的演奏技巧及当时演奏的作品代表了古老的北方民俗音乐。如果洞箫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名册,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段录像将保存在奥地利科学院声像档案馆,本馆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文化遗产名册。”

奥地利科学院声像档案馆馆长鲁道夫·勃兰登教授(左二)在2009年7月18日曾到高陵考察,对胡永汉(右二)演奏的高陵洞箫给予极高评价,并将“高陵洞箫”《孔子哭颜回》《柳生芽》收录奥地利科学院声像档案馆,并有意邀请高陵洞箫到奥地利演出。

 

        高陵洞箫艺术以“双音代唱、喉音、上腭音、颤音、滑音、打音”为主要演奏技巧。“双音代唱”吹奏法是把秦腔唱法的彩腔唱声和箫吹奏运气指法技巧巧妙融合在一起,然后注入箫管,使洞箫低沉的声音突然放大,如唢呐浑厚响亮,形成多支洞箫合奏的希声,又恰似梆笛声和板胡声一样豪迈粗犷,具有强烈的穿透震撼力;“喉音”就是在吹箫的同时,喉咙同时发声,“吼”唱一个旋律,与箫声形成和声,给人一种边吹边唱的感觉,显得格外地雄厚有力。胡道满把箫艺从传统的低沉、苍凉、绵长变为洪亮、明快、欢乐的演奏,其箫音婉转悠长、醇厚有力、圆润清扬、美妙动听。

 

        高陵洞箫覆盖的人群很少,非常小众,亮度如同弱弱的烛火,高陵洞箫的艺术价值和传承路径还需要得到从事陕西音乐和箫艺术的专业人士进一步挖掘和研究,才能维系住这一抹淡淡的“烛光”。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谨以此文悼念胡永汉先生!

 

田龙

2024年2月7日 于京

音频访问:https://mp.weixin.qq.com/s/fLop3zyrCLcjZPOr24ax_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