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龙:箫的音色
田龙 2024-01-26 15:42:39 点击量:

箫的音色

作者:田龙

“音色”是声音的音响特征,也称为音质、音品,音色取决于声源震动中所产生的“泛音列”。不同种类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响特征,也就是具有不同的音色。音色对于塑造音乐形象、深化音乐意境和增强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著名音乐学家杜亚雄编著的《中国基本乐理》中明确了泛音对音色的影响:

不同的音色主要是由于泛音不同而形成,泛音的数量多少、基音与泛音的强度关系、各个泛音之间的音高关系以及音量关系,决定了该音的音色:

——与基音乘整数比或者接近整数比的泛音越多,音色越丰满圆润;与基音不成整数比或者不接近整数比的泛音越多,音色越浑浊、刺耳。

——高频率的泛音越多,音色越明亮;低频率的泛音越多,音色越暗淡。

——频率较低的基音越强,音色越厚;频率较高的基音越强,音色越薄。

 

音乐作品是由多个乐音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排列起来的,每个乐音特征都由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决定。前三种都是可以量化,而音色既没有标记符号也没有数据量化,所以也是最难让人理解的。

 

对于我们很熟悉的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只通过说话或者演唱我们就可以辨别发声者是谁。延伸到不同的乐器,我们很容易分辨钢琴、小提琴和箫的声音,甚至只要听一个音就可以辨别是什么乐器,不同的演奏方式,泛音差别让不同的乐器产生不同的音色。

 

具体到箫这个类别的乐器,因其种类丰富,由此构建成了一个箫类乐器的家族。在这个家族里,既有指孔开孔数量和大小的区别,有的是六孔,有的是八孔,有的甚至更多。也有不同的吹口形制的不同,如江南紫竹箫的U型内切口、南音洞箫V型的内切口,也有像尺八一样的斜外切口等。有调式高低的不同,从小d调短箫一直到倍大G低音弯管箫,一应俱全,音频覆盖非常的广泛。还有材质不同,最常见的竹制、木质,也有近年来兴起的各种合金、树脂等人工材料,正式这些不同给箫类乐器带来无比丰富的音色。

 

著名三弦演奏家、音乐理论家谈龙建教授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华乐讲坛》中以《三根弦上的修行》为题讲到:“关于基本音色、变化音色与音色的变化是演奏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宏观意义出发,音色的选择取决于作品的艺术风格。从微观意义出发,每一首作品内部轻重缓急刚柔虚实的音色变化,是表现音乐语言的重要手段。演奏家的修养品味都在其中。时代的、流派的、乐种的、地域的、个人的风格都由此而得到彰显。乐器音色种类越丰富,其表现力就愈丰富,伴随着作品的想像力和演奏者的创造力,以音色为核心的艺术空间是无限的。”

 

中国箫类乐器有共通的演奏方法和发音原理,具有一致基因和内核。各种音色不同的箫类乐器广泛运用于各种戏曲、传统乐种,具有丰富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加之演奏方法的多样性,让箫族类乐器的音色组成了一个丰富的“音色库”。这就如同军队的弹药库,根据战场(音乐)不同,由武器使用者(音乐演奏者)使用不同的武器(箫类乐器),从而产生不同的打击效果(音色),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音乐作品的完成)。

 

而且每一个种类的箫及所演奏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与这些音乐的历史源流、文化价值、演奏技法等息息相关,如南音洞箫音乐、昆曲洞箫音乐和高陵洞箫音乐呈现出来的巨大差异。这些音乐最终以箫类乐器独具特色的音色和不可替代的语言为核心呈现出来的,因此,每一种类的箫都具有同等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需要我们去学习、传承、保护和弘扬。

 

 

我们对于声音有一个最基本的高中低区分,听低音时一般会用沉闷、沉重、低沉、深沉、浑厚、淳厚、丰满、宽厚、饱满来形容,感受中音时一般会用明亮、响亮、宏亮、圆润、柔和来形容,感受高音时一般会用清脆、高亢、尖锐、尖厉、纤细来形容。我们还会听到有人用融合、干涩、坚实、空洞、温暖、粗犷、粗糙、细腻、委婉、沙哑、苍劲、紧张等等这些次来形容对音色的感受。当然我们也可以借用美术对色彩的描述转借描述音色,艺术是相通的,具有一定的“通觉”。颜色千万种,会按照冷暖、明暗、浓淡、清浊等大分类来修饰和区分。

 

关于音色的阐述,明末虞山派代表琴家徐上瀛在其著作的《溪山琴况》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提出了琴乐的二十四个审美范畴,即: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以琴乐审美思想为指导,从演奏技艺的角度分析音色的变化,对中国音乐美学产生重大影响。

近代琴学大师,中国古琴重要门派“九嶷派”创始人杨宗稷(1863-1932)集《溪山琴况》警句为一篇《琴况警句》如下:

一曰:和。散和、按和、泛和。复其求和者三。曰:“弦与指合、指与音和、音与义合也。”

二曰:静。在调气,在炼指。调气则神静,炼指则音静,故急而不乱,多而不繁也。

三曰:清。指上之清。指求其劲,按求其实,则清音出。曲调之清,最忌连连弹去,亟亟求完,章句必欲分明也。

四曰:远。远以神行,若洞庭之波,倏缓倏速。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也。

五曰:古。融其粗率,振其疏慵。下指不落时调,不事小巧,有遗世独立之思也。

六曰:澹。祛邪而存正;黜俗而雅;舍媚而还醇。不着意于澹,而澹之妙自臻也。

七曰:恬。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也。

八曰:逸。当先养其度,有一种安闲自如之景象也。

九曰:雅。雅俗之辨争在纤微。喜工柔媚则俗、落指重浊则俗、性好热闹则俗、指拘局促则俗、取音粗厉则俗、入弦仓促则俗、指法不式则俗、气质浮躁则俗。有正始风,则俗情悉去,臻于大雅矣。

十曰:丽。丽从古淡出,非从妖冶出也。譬诸西子天下之至美而具有冰雪之姿也。

十一曰:亮。有金石声,然后可拟一亮字。故清后取亮,犹夫水之至清者,得日而益明,即游神于无声之表,其音亦悠悠而自存也。

十二曰:采。清以生亮,亮以生采。若越清亮而求采,先后动舛矣!

十三曰:洁。修指之道,由于严净,一尘不染,一滓弗留。指既洁,则取音愈希,音愈希,则意趣愈永。欲修妙音者,先本于指,欲修指者,必先本于洁也。

十四曰:润。使弦上无煞音,发纯粹光泽之气,其弦若滋,温兮如玉,泠泠然满弦皆生气,氤氲无毗阴毗阳偏至至失也。

十五曰:圆。吟猱之妙,全在圆满。宛转动荡,无滞无碍,不少不多,以至恰好,谓之圆。不独吟猱贵圆,一弹一按,一转一折之间,亦应有圆音在也。

十六曰:坚。坚之本,全凭筋力。重如山岳,动如风发,清响如击金石,以至用力不觉,则其坚亦不可窥也。

十七曰:宏。声调欲廓然旷远,猱绰之用,必极其宏大,宏大则音老,音老则入古也。

十八曰:细。指既缜密,音若茧抽。此指下之细章句转折时,不可草草放过。此终曲之细也。

十九曰:溜。溜者滑也,左指洽涩之法也。音有缓急,指欲随应指节,炼至坚实,极其灵活,动必神速也。

二十曰:健。为导滞之砭。于从容间,雅中刚健。其指:右指靠弦,则音纯而木。故曰:挑必甲尖,弦必悬落。左指不劲,则音胶而格。故曰:响如金石,动如风发也。

廿一曰:轻。音之轻取,属于幽情。指到音绽,有一节一句之轻,有间杂高下之轻。皆贵清实中得之也。

廿二曰:重。音之轻者属乎情,音之重者由乎气。倘指势太猛,则露杀伐之声;气盈胸臆,则出刚暴之声。当求重抵轻出之法,妙在用力不觉也。

廿三曰:迟。未按弦时,当先肃其气,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从万簇俱寂中泠然音生也。

廿四曰:速。琴曲大体贵乎迟。中正和平者,是谓正音——阳春、佩兰是也。忽然变急,其音又系最精最妙者,是为奇音——雉朝飞、乌夜啼是也。小速微快,恰有行云流水之趣;大速贵急,务令急而不乱,依然安闲景象也。

对箫而言,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个音色概念:

低音区·能虚能实:纯厚、饱满,存在不稳定感;

中音区·能远能近:甜美、透明、柔和、稳定、抒情;

高音区·能强能弱:清晰、明亮、尖锐、刺耳。

近代民族音乐大师卫仲乐讲到箫和箫的音色时常说:“笛音要似箫,箫的高音要似笛,低音要似钟。”(《卫仲乐教授箫笛演奏艺术》作者:陈正生)。卫仲乐先生对箫的音色要求通过两个对比然我们非常清晰的认识到箫的音色是立体的,低音似钟,声音要厚重饱满,高音音色要明亮,有金属质感。尤其是箫可以演奏的泛音较多,通过不同按孔的组合,可以产生很多超高音泛音,这些泛音的音色跟梆笛的音色第二个八度的音列的音色非常接近。

箫的低中高音区我认为可以通过八度来区分,以筒音作5为例,第一个八度为低音 5~4,再高一个八度八度为中心5~4,筒音第三个八度以上的音为高音5 6 7 1,另外1以上可以再细分为超高音。

低音饱满,能虚能实:吹奏低音时,声音的虚实通过气息流速和口风与吹口的角度决定,不管虚实,基本音色要饱满。

中音柔和,能远能近:吹奏中音时,声音远近,也就是穿透力取决于震音的幅度大小。中音区音量相对较低音区大,但是还没有高音区那么尖锐,高音区反倒穿透力会小。中音区也是使用最多的音区,基本音色柔和,是连接高音和低音的纽带,既有低音区的饱满,也有高音区的亮度。

 

高音明亮,能强能弱:演奏高音时,通过气息流速和口风的大小、角度控制音量的强弱,很多情况下演奏高音不容易弱下来,这是演奏高音区的难点,解决后方能更上一个台阶。高音区的音色要明亮干净,有金属般的亮音质感,在中音的基础上,给音乐留出情绪的空间表达。

单纯对于箫的音色而言,我认为从演奏角度可以分为稳定音色、环境音色和临时变化音色。

g调紫竹箫为例,其稳定音色是用稳定的口风从最低音到超高音区的吹奏的基本音色,其他音色的产生以其为基础。环境音色,指同样一把乐器在不同环境,以及不同录制方法下产生的音色差异。独奏情况下,一把箫在音乐厅等有回响的场所中吹奏,因为声波的叠加,音色会更加柔和、干净,如果在广场中演奏,同样的吹奏方法产生出来的音色在听觉上会较为干涩、不干净。同样一把箫在独奏和乐队演奏的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听觉感受,这可称之为环境音色。临时变化音色,是在稳定音色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演奏方法的运用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比如吹奏箫的筒音,在加强气流并低头压低气口与吹口角度的情况下,声音会更加的饱满,如果减小气流并略微抬头增大气口与吹口角度,声音就会变小并且发虚。当然,从根本上这都是根据音乐语言的需要,并不是为了音色而音色。有时音乐需要杂音、不干净的音色甚至略显“病态”的音色,这就需要通过气息流速、强弱与口风角度等因素相结合,通过干涩、沙哑甚至击打管身产生的类似打击乐的噪音来表达音乐语言。所以一切技术为音色服务,而一切音色都为音乐服务。

著名琵琶演奏大师刘德海先生在其遗作《琴海游思》中的《善待音色》一文中说:“音色虽有技术处理学问,但本质上属‘人文’语境范畴。情与技,前者为本,后者为末。艺术即‘人学’。音色,便是人心灵的窗户,它的内涵与空间极其深广而变化莫测。历代表演大师善待音色、创造音色,达到人与乐器、人与技术无隔的境地,靠的是指挥和‘人文关怀’。他们给后人都留下了‘音色记忆’。”

音色的最高境界是善待音色,创造音色,留下音色记忆。让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