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年伊始,我从零下十几度的北京来到零上二十几度的三亚,下飞机的那一刻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眼中的景色从皑皑的白雪和枯萎的树木变成郁郁葱葱椰子树和身穿短裤的各地游客。
三亚是一个充满热带风情的海滨城市,位于中国海南岛的最南端。这里有着蔚蓝的大海、细腻的沙滩、翠绿的椰林,还有那如诗如画的美景。在这里,可以尽情地享受阳光、沙滩、海洋带来的无尽惬意。
在三亚,大自然施展最绚烂的彩笔,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铺展在人们眼前。大海是这里的灵魂,辽阔无垠,深邃而神秘。不管是在椰梦长廊还是在小东海,蔚蓝的天空与海面交相辉映,海天一色,让人心旷神怡。阳光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金光闪闪,仿佛无数小精灵在水面上跳跃。赤脚踏上温暖的沙滩,温暖而舒适,每一步都留下深浅不一的足迹,海浪轻抚着岸边,似是在低语,又似是在歌唱,它们的旋律随着风,飘进每个人的心中。
椰树则是这海滩上的独特风景。它们挺拔而优雅,绿叶如凤尾般翘起,摇曳生姿。椰树的身姿在阳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为沙滩增添了几分清凉和宁静。风吹过,椰叶沙沙作响,那是大自然最悠扬的乐章,让人沉醉不已。
在这里,时间似乎变得缓慢,人们的烦恼和忧愁都随着海浪一起消散。你可以躺在沙滩上,仰望着蓝天白云,听着海浪的声音,感受着椰风的拂面,让心灵得到彻底的放松。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次来到三亚了解“疍歌”,这是一种三亚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疍家人通常用粤语演唱的民歌,一般被称作疍家渔歌或咸水歌。疍家人是一个古老的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地。他们历史上过着“以渔为生”“舟楫为家”的生活,迁移到哪里,就把疍歌传唱到哪里。2021年5月24日,疍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海碧波滔滔,渔香飘过五洲,潮涨潮落……
三亚有个小渔村呀,祖先留下的龙盘井,还有处疍家棚……
正月种花日头黄,种花人仔脸带青黄;二月种花人人去玩,种花人仔夜看花兰;三月种花河雾暗,种花人仔无日精神;四月种花人说日晒,花盆照裂难吉还迈……
这些优美的歌词和旋律被三亚疍家人所传唱至今。老一代的疍家人可以说是“世世水为乡,代代舟为家;沉浮江海里,世代海江南”,长期与风浪搏斗和向大海取食,长期与险恶的生存环境搏斗,形成了独特的谋生手段,使得三亚疍家人在性格、语言、居住、婚配等方面均独具特色,孕育出具有浓厚乡土风情的特色疍家文化。
“疍歌”就是疍家文化代表之一,起初是疍家人为了抒发生活的孤寂和苦闷随口而唱,后来这种口头文化经过传承和发展,成为疍家人的一种重要精神生活载体。“疍歌”取材广泛,从爱情、亲情、友情、内心情感到生活、劳作、捕鱼等各种点滴都可以长,可以说是“万事皆可歌”,记录着疍家人日常生产、生活情景,反映疍家人精神和情感世界。
“疍歌”从演唱的曲调上,疍歌分为叹家姐调、木鱼诗调、白啰调、咕哩妹调4个曲调,曲体结构为单乐段,以四句为一个乐段,旋律以六声音阶为主,时而出现小跳音和大跳音,有多变的节奏和复杂的混合拍子。从题材内容可以分为情歌、劳动歌、仪式(婚、丧、祭祀)歌、生活歌、时政歌等,其中以情歌、劳动歌和仪式歌所占篇幅较多,涉及内容比较广。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疍歌的传承受到了影响。比如很多演唱者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年轻人关注的比较少。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想必会对疍歌的保护和传承起到良好的作用。
----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疍歌
疍歌,海南省三亚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疍歌是疍家人通常用粤语演唱的民歌,一般被称作疍家渔歌或咸水歌。疍家人是一个古老的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地。他们历史上过着“以渔为生”“舟楫为家”的生活,迁移到哪里,就把疍歌传唱到哪里。2021年5月24日,疍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175。
项目序号:1389
项目编号:Ⅱ-175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海南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三亚市
保护单位:三亚市群众艺术馆
历史溯源
疍家人也称作水上人、疍民,疍家人以船为家,居住在珠三角的河道上。广泛分布于珠江水系的江面和沿海地区,他们以舟楫为家,傍水而生。
据《崖州志》记载:“隆庆五年五月有倭寇入三亚港夺船出洋”,隆庆即清乾隆年间,距今约300多年。往上推算,疍家人早在清乾隆之前就已经在三亚出现了。因此,疍歌也随着疍家人在三亚出现而传唱。他们从中国大陆自北朝南浮舟而来,正如《祖宗漂流到海南》一曲所言,到海南时“茅草盖顶住水棚”,长期在南海取食、与风浪搏斗,险恶的生存环境和独特谋生手段,使得当地疍家人在语言习惯、生活风俗等方面颇具特色,所唱的疍歌因此显南海风情。
疍家人带着疍歌由广东中山、江门(新会)等地散发,东南至福建沿海,西南到广西的北海一带,再往南就沿着雷州半岛,流传至海口、陵水、三亚等地。郭建民在田野调研中发现,现今各地传唱的疍歌大体一脉相承,但一些腔调和唱词各具特色,形成了“粤语+X”的模式。
艺术特色
从演唱的曲调上,疍歌分为叹家姐调、木鱼诗调、白啰调、咕哩妹调4个曲调,从疍歌的题材内容可以分为情歌、劳动歌、仪式(婚、丧、祭祀)歌、生活歌、时政歌等,其中以情歌、劳动歌和仪式歌所占篇幅较多,涉及内容比较广。“叹家姐”又叫“哭嫁”,是疍家人嫁女独特的婚嫁习俗之一。
疍歌的歌词,是疍家人工作与生活的写照,歌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历史人文、海上风光、劳动情景、生活世态、美好爱情、祭祀礼仪、传说故事和时政风云等,反映出多姿多彩的民俗内容。疍歌包涵丰富题材,疍家人出海捕鱼时唱、亲戚朋友相聚时唱、织网聊天时也唱,每逢过节、祝寿、结婚之时也唱……疍歌多在海上唱,为不让海浪声所淹没,往往在歌词的开头比较高亢嘹亮,随后转入舒缓、悠扬而动听。
代表作品
疍家人的习俗中,婚前新娘必须唱“叹家姐”出嫁,如表达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叹亲娘》,姑嫂是对唱“叹家姐”的主要角色,小姑唱《叹家兄》《叹家嫂》,希望大哥、大嫂照顾好爹娘,大嫂唱《叹姑娘》,劝教嫁人后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白啰调”则是一种即兴演唱的曲调,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木鱼诗调”如《十月种花》等多描写田间耕种的场景,声调较高,而“咕哩妹”一般都是男女对唱的情歌,如《哥妹齐摇》是一首摇船歌,情感丰富。
传承保护
疍歌也叫做咸水歌。以前,疍家渔民吃住行都在船上,海上作业十分耗费体力,每当此时人们会扯着嗓子唱起咸水歌,以此缓解疲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特的疍家文化。
疍家人的历史,就是疍歌的历史。2009年,疍歌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