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生:谈谈万历铁箫
2023-12-14 22:07:29 点击量:

 “箫园”近日挂出的“万历铁箫”,如下图: 

引起本人不小的兴趣。文中交待其形制为:“长58厘米,上径1.9厘米,竹节形,共9节。顶端吹孔为‘U’形。从第3节至第6节前面5孔背面1孔,共6个按音孔,各孔相距4厘米。在第7节背面,左右各开一出音孔。”

 

关于纹饰文字则是:第一节刻有楷书“大明万历年造”,第二至第五节刻八仙图案,第六节刻白猿献寿,第七、八节刻鹤鹿同春,第九节刻海水江崖。

 

对于以上文字,读后觉得所交待数据过于简略,很想知道更多的情况。仔细推敲,发现其中可以推导出的内容还是不少,故而决定将此图收入本人正在编写的《洞箫演奏艺术》之中,以显示明代的箫制。

本人与沈正国合编的《大同乐会郑觐文主制乐器评介》已由南京凤凰出版社出版,本人编的《郑觐文集》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本人的音乐文集《乐海求索》已排版,现在还有《洞箫演奏艺术》和《箫笛百题》需要整理修订,如今正在对《洞箫演奏艺术》进行修订。

在《洞箫演奏艺术》的第一节“洞箫考源”中,最后谈到今日的洞箫,引用了《律吕正义·下编》卷一记载的清代箫的形制:“上开山口,五孔前出,一孔后出,出音孔二,相对旁出”,用以说明清代的箫同民国的洞箫形制相同。万历铁箫也是这种形制,说明箫的形制至迟于明代已经定型。清代的箫同这支明代铁箫的差异之处是铁箫没有山口。山口是什么?山口是竹节中隔开吹孔后所留部分;铁箫形制是“竹”,但不是竹,仅是仿竹形状,当然没竹中隔。关于这支铁箫,无论是《箫园》的留言还是《洞箫演奏艺术》中的分析,都很难长篇大论地对此铁箫进行阐述,因此特意对此箫做点讨论。

此箫制作于400多年前,纹饰图案可谓精美。铁箫上所用的錾金和错金工艺,为我国古代之特有工艺。从纹饰图案所錾刻的八仙(上寿)、白猿献寿、海水江崖的图案作推断,此物理当是寿礼。

撇开图文谈音乐。铁箫毕竟是箫,制作如此精美,难道仅仅是工艺品?看了文字说明,原先就认定漏了许多重要的数据——事实上确实漏了许多重要数据。本人制作研究箫笛60余年,熟知箫笛的演变史和制作要领,看了“长58厘米,上径1.9厘米,……6个按音孔,各孔相距4厘米。在第7节背面,左右各开一出音孔”的说明,获得两条信息:

一、明清乃至民国的洞箫制作是一脉相承的;

二、这是一支标标准准的匀孔箫。

本人制作匀孔箫就是按照这一标准。经过仔细推敲,觉得要取得完整的数据并不难。六个音孔,各孔之间相距4厘米,这4厘米是什么概念?原来匀孔箫各孔的间距占从吹口至调音孔(有效管长)的比例之8%,由此可知这支铁箫的有效管长是:4➗0.08=400➗8=50(厘米)

第一孔至调音孔的间距占有效管长的14%,由此可知第一孔至调音孔的长度为:50✖️0.14=7(厘米)

后出孔至吹孔边沿的长度为:50-(4✖️5)-7=23(厘米)

调音孔至尾端的间距:58-50=8(厘米)

现将这支匀孔铁箫的音孔定位数据列表于下:(单位:厘米)

此外还有两个数据需要解决,一是内径,二是吹孔和音孔大小。

内径是关系到音调和音准的。文中介绍外径是1.9厘米,为什么不介绍内径?毕竟400多年了,内径难免有锈蚀,怕检测不准确。这是可以理解的。箫为铁制,比较沉,管壁未必很厚,针对外径而言,2毫米的壁厚就足够保证良好的发音的。若此,内径定为1.5厘米不会有大错;即使原先为1.4厘米,那音高相差大约也只有10音分——一个古代音差。

关于吹孔和音孔的孔径,将吹孔和音孔通过计算机放大测算,得出如下数据:吹孔宽0.49厘米、深0.35厘米;音孔宽0.48—0.5厘米、长0.6厘米,椭圆形。关于此箫的音调,计算起来比较困难,难以计算精确,但可以计算出约略音高,估算筒音为降E,即降A调。现将约略算式列于后。

计算的方法很简单,难的是影响计算的“管口校正量”。箫笛类管乐器,其频率受管长、管径、管壁厚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温度和管口校正量是颇让人存疑的。在同样的气温下条件下,计算时温度可以忽略不计,而管口校正量则不容忽视。就洞箫的基音频率而言,其管口校正量还是比较简单的,不像音孔的校正量要受多种因素影响。本人制作洞箫时基音孔的管口校正量定为3.8d(d为管内径),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G调洞箫的管内径选定为1.6厘米,基音孔距吹孔长度约为52厘米,万历铁箫有效管长为50厘米,内径设定为1.5厘米,但铁箫两端几无管径差,故管口校正量修正为3.5d。由于频率与管长成反比,故得公式如下:

从计算可知,万历铁箫理论上比降A低13音分。实际上由于众多问题的干扰,会有误差,但不会很大。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作验证。

制作,该选何材料?如今要车削这么一支铁管并不是很难的事,要刻上图案更是平凡之举,一切都可由计算机来完成——不像当时的錾金工艺,制作耗时费力。何况,如今大家关注的不是此箫的工艺,而是它究竟是否为一支称手的乐器。为此,本人拟用竹制作。选竹,是无法选九节的,60厘米的九节紫竹,那是世间绝不存在的(本人收藏的九节紫竹洞箫,最短也有70厘米。)假若找到内径1.5厘米的塑料管,那制作起来是很省力的。这支具有明确音孔位置和音孔大小的匀孔箫,制作是省力的,但演奏的鉴定就未必省力;日本正仓院藏存的八支唐代尺八,当时日本的四位音乐权威给它鉴定,忽略它的乐器特性就是明证。

以下是本人依照万历铁箫尺寸制作的匀孔箫。这支箫竹是内径是最合适的(1.5厘米),两只音孔非开在节上不可,那也只得如此。

前文曾言,此箫理当能转全七调,故附上刚录的七调《柳青娘》。此箫的音调基本就是降A调。

此曲用的是等音转调,即前曲的尾音是,转调后的等同于起始音,为此,七调的筒音依次为5、2、6、3、7、4、1。

2019年12月10日

陈正生


 

陈正生,(1937年2月生)音乐理论家,笛箫制作家。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顾问。退休前曾任《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上海卷》编辑部副主任、责任编辑,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部副主任。在上海艺术研究所主要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工作,在全国各种音乐杂志及台湾地区的刊物上,发表有关律学、音乐声学、音乐史学、乐器工艺研究(主要为箫笛制作研究),以及音乐考古方面的论文百余篇,深得国内外专家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