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品,古老的民族乐器。早在汉代就有记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洞箫音色淳厚柔和、幽静、动听,富有感染力。古来有“张良吹箫霸王怕,吹散了楚军八千兵”的传说。我们的祖先深爱洞箫,世代相传,直到今天。
洞箫在乐亭(河北唐山市)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建国前,许多乐亭人闯关东去东北经商,在这个群体中就有不少人熟知箫、深爱箫,有的店铺掌柜在酒后茶余总会吹上几首箫的曲子,以显其文化素养、身份和华贵。受其影响,爱吹箫的店员也不乏其人。他们在闲暇之余,遥望家乡吹奏箫曲。箫声绵绵,述说着悠远的思念,是他们的重要精神食粮。以箫交友,以箫结缘,以箫心解闷,以箫消愁。
相传,城南有张家二兄弟在长春市学买卖,吹一手好箫。一年由东北返乡探亲,路过山海关“卡子”,被守城官兵扣押。夜深人静之时,兄弟仰望夜空,悲痛之中吹起了箫曲《关山月》《苏武牧羊》。箫曲呜呜咽咽,在夜幕中流淌,如泣如诉,动人心弦,催人泪下,感动了守城官兵,情感之下,放了兄弟二人,后来被传为吹箫的佳话。
建国后,日子太平,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活温饱,开始有了文化追求,洞箫这一民间乐器在乐亭仍很盛行。当时民间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尤其是乐器不多,吹箫便成为音乐爱好者的首选,不少人家禅瓶里插着箫,墙上挂着箫,农闲季节,街头巷尾,农家小院,总能听到悠扬的箫声。那个年代洞箫给乐亭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其深刻内涵也常常熏陶影响着一代人。在我七八岁的时候,隔壁张大伯经常在庄里蹓跶边吹箫。我跟在他后面听的着了迷,被砖头绊倒,站起来还追看听,吹完后我问他:
“大伯,这是什么?”
“这是箫。”
“你吹的什么歌?”
“《苏武牧羊》”
苏武是汉朝的,到匈奴国说和,被扣押了,流放到北海很冷的地方放羊,渴饮血,饥吞毡,苦忍十九年,宁死不投降,最后匈奴没办法,就把他放了。箫曲《苏武牧羊》在我幼小心灵里播下的爱国种子,至今记忆犹新。随着乐亭古经商的人们返乡归田,给乐亭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鲜血液。洞箫在乐亭流行的更为广泛了。
我岳父早年在东北经商,吹一手好箫,回乡后,到了农闲,老人时常坐在炕头上吹起了欢快的秧歌调,箫曲伴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盛夏时节,老人登上屋顶歇凉,仰望浩渝的夜空,当头一轮明月,片片白云悠闲飘过,他情不自禁地吹起箫曲《彩云追月》。静静地夏夜,箫声悠扬飘远,本村老幼,邻村乡亲都赶来听箫。人们陶醉于似水流淌的优雅声乐曲声中,夜深了,久久不肯离去。
那个年代,如果说乐亭皮影、大鼓、秧歌、评剧是四大文化奇葩,洞箫则是与其共存的屋内、巷尾文化小花,关里关外,城市乡村,洞箫就像百灵鸟一样入住了乐亭的千家万户。清新委婉的箫音,似高山流水在诉说着乐亭厚重的文化底蕴。
文革前后的那些年,人们无心无暇顾及吹箫,因此洞箫淡出了乐亭人的视野,远离了生活,躲进了被人遗忘的的角落,古老的洞箫在乐亭濒于失传。
近些年来,老一辈吹箫人大多过世,在世者也年事已高,且年老多病,无力吹奏,洞箫的传承人已不多见了。在乐亭,洞箫远不及建国后十年那样盛行。改革开放后,社会进步了,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乐亭人对文化生活有了强烈追求,一些青年男女,又拿起了箫,且都有自己的箫友,洞箫又渐渐地走近了人们的生活。一些闲居农村的老人,城乡退休人员,在兴致来临时,相邀会聚户内,只是有的箫曲有韵,有的音不成曲,还处于练习提高阶段。前几年,偶见洞箫爱好者相聚青春广场,交流技艺。2013年,县内7名洞箫爱好者自发组织了箫友会,洞箫的魅力把他们汇聚在一起,切磋技艺,宏扬洞箫文化,洞箫在乐亭又逐渐活跃起来。
刚刚复苏的洞箫,又遇现代文化的挑战,新型乐器如电子音乐兴旺流行,快节奏、广场舞占据了人们的文化空间。其实,洞箫也应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文化事业也应遵循在传承中发展,发展蕴含着传承的原则,现代音乐有它的优势,洞箫也有其特点。吹箫老少皆宜、男女均可,且携带方便,不计场合,可以在门店、室内自娱自乐,箫音低沉幽雅,并不扰民。洞箫是高雅的乐器,不俗文化,吹箫可陶冶情操,退休的老人闲居家中茶余饭后,吹几首箫曲,能够充实老年生活,忘掉烦恼,心情愉悦,延年益寿。
学会吹箫虽不容易,但也不是高不可及,只要在坚持中体会,定能在体会中提高。有的洞箫爱好者半途而废,多半是难度战胜了兴趣,不得已而放弃。做任何事情,不花费一定的时间,不付出一定的努力,都不会轻易成功。只要坚持,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总有一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我们的前辈能做到的,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到。我们有比前人更优越的条件,许多吹箫的难题都能在网络中找到答案。
今天,洞箫在乐亭要传承发展,除了认识它、把握它外,更需要广泛的社会关注。渴望文化部门有关领导,把传承洞箫纳入发展文化大县的具体内容,为其发展创造条件,多方扶持,宣传交流,形成氛围。让洞箫走近农村,走近社区,走近居户,让农村、社区爱好洞箫的老人、青年活动有场地、交流有平台,使更多的人爱上箫,拿起箫,让洞箫这一古老的优秀民族乐器再发新芽。
过去,洞箫给乐亭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我们应该记住它。现在,洞箫面临流行音乐的挑战,我们应当留住它、传承它、弘扬它,让国乐洞箫在乐亭大地再度飘香。
本文选自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第49期(有删节)
作者:井伯庸(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原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