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草快如飞,箫声震九州——锄头竟然与洞箫“巧结良缘”?
沈志冲 2023-12-13 09:53:41 点击量:

看这样一张图,一位农家老先生,正在吹一个锄头?你没有看错,的确是在吹锄头,但是这可不是一般的锄头,而是——锄头洞箫!那到底什么是“锄头洞箫”,我们一起看一下八十年代的一篇采风文章:

锄头洞箫

沈志冲

一九八三年夏,我与吴周翔同志到江苏南通古范公堤畔的雁南村采风。这里的男女老少都能喊几句山歌,素有“歌乡”之称。在年近古稀的老歌手顾福保家里,我们有幸见到了老人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自制的民间艺术品——锄头洞箫。

这锄头洞箫有一米六长,全身呈紫褐色,溜光闪亮,共十二节,上下粗细一样,节节抽漕,并包上金黄色的铜篐。上端套一铜管是洞箫,下端是铁制的鲫鱼式的钩,钩上是半月形的锄头板。精致轻巧,煞是好看。老人当场为我们吹奏了《虞美人》《孟姜女》《小开门》等民间乐曲,箫声宛转,悠扬动听。

据顾福保讲,这一带自明代起就开始种棉花,是全国闻名的棉乡之一。薅棉花草用的农具是锄头,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改成了轻便的半月形钩子锄。人们又在锄柄上烫花、油漆、包铜,刻上各种不同的图案,既实用,又美观。据另一位老歌手顾生回忆,这锄头箫大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传说是清道光咸丰年间一个叫朱扣的农民歌手所首创。这位朱扣,田庄生活样样精通,吹拉弹唱件件在行。这一带有个风俗,粮户人家请人帮工削草都要请歌手,工余休息,喊山歌,唱曲儿,既除疲劳又助兴,劳动效果反而高。大忙时节,几户有钱人,争面子,摆阔气,竞相聘请名歌手,朱扣当然特别吃香。他觉得每次又带锄头又带洞箫,很不方便。便想,这两件东西都是竹子做的,为什么不能并在一块呢?过了几天,朱扣从朋友那里觅得一根竹管,上下粗细一般。通过一番精工制作,上端做成了箫,下端装上锄。当他在一次歌会上亮出这件“宝贝”时,场上的歌伴们惊呆了。从此,劳动工具与民间乐器合二为一,锄头与洞箫缔结了良缘。

此后,一代代歌手们又匠心各运,制成了“龙凤锄头箫”“八仙锄头箫”等,还有的为了携带方便,将锄头分成几截,用螺丝装接,形同今日的活动鱼竿;也有些人在锄柄上刻上“削草快如飞,箫声震九州”等词,使锄头洞箫越发精巧了。

“文革”期间,民歌禁绝,所遗不多的锄头洞箫,被视为邪物而遭毁。若不是顾福保老爹的精心收藏,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品恐怕真要在世界上绝迹了。一九八四年,龙凤锄头箫在上海民间艺术品展览会上展出,受到专家们的关注。现在该物已被南通市博物馆征集收藏,有了妥善的归宿。不过现在散落在民间的锄头洞箫,恐怕是为数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