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曲》又名《小霓裳》,由浙江杭州的江南丝竹艺人根据民间器乐曲牌【玉娥郎】移植变奏发展而来,后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王巽之等人传至上海,经国乐名家孙裕德等热爱丝竹人士常年合奏、把玩,逐渐完善成为沪上江南丝竹文曲精品曲目。《霓裳曲》属于有板式变化丝竹乐类型,各个乐器声部既充分发挥个人演奏特长和乐器性能,具有鲜明的个性,合之则相互协调融合,从而构成了多样与统一的合奏整体,具有江南丝竹支声性复调织体的特点。我与黄宝琪合奏的《霓裳曲》版本又是浙籍笛箫名家王次恒先生根据丝竹合奏的版本基础上改编。
据传,《霓裳曲》是根据唐明皇梦游月宫闻仙乐的传说写意编曲而成,一代一代的创作者们赋予了这首曲子非常美好的标题,具有标题音乐的属性:玉兔东升、银蟾吐彩、皓月当空、嫦娥梭织、玉兔西沉。《霓裳曲》旋律唯美典雅,音调高低错落有致,曲风温润清丽飘逸,极为恰当的描写了月之皎洁,舞之绚烂,梦之朦胧,常听之常令人心生霓裳飞舞、飘飘欲仙之感。
《霓裳曲》属于江南丝竹文曲范畴,温文尔雅,适合用箫来表现主旋律,配以二胡、琵琶,点线结合,如同嫦娥玉带穿起落盘珍珠,表现典雅但又质感华丽《霓裳羽衣舞》的意境,颇具恬静平和、悦耳自然的古典舞曲味道。乐曲从结构上来说由一个主题发展而来,不断加花变奏,在每一段“合头”“合尾”主旋律保持不变,每一段中间乐段又根据主题进行发展,或者加入新的音乐素材,来表现梦境中左右朦胧之感。
《霓裳曲》与“箫”“筝”
“箫”“筝”都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她们的音色早已融入中国人的骨髓里,她们的历史悠久,在本文中不再做阐述,终究“箫”“筝”是作为一件“器”是为“乐”服务的,是表达乐思的工具。所以在演奏这首《霓裳曲》时也要根据乐曲的内涵运用合理的演奏方法。
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在箫与古筝合奏的版本,古筝的音色控制不宜太亮,落指温柔,与箫声部八度关系形成或重叠、或你高我低、或你低我高的交替穿插,恰如其分地表达音乐的意境。用箫在演奏本曲时,首先要充分运用昆曲和丝竹乐常用的“颤叠赠、倚震打”等技巧,因为《霓裳曲》描写的是幻境,音色缥缈一点或许更切题;高音区弱起弱收,中音区平起平落,低音区强进弱出;音乐速度慢起,中段后渐快,结尾稳收,在推进过程中缓中带急,急中有缓,虽然多次重复主题,但是会产生一波三折的音乐情趣和艺术魅力。每一遍演奏可能会有细微差别,存在即兴的成分,根据演奏者现场的状态会有些许不同。最终以上所有都还是为了表达音乐主题服务。
《霓裳羽衣曲》与唐明皇
本文取名为《箫筝合奏<霓裳曲>小纪》,为何叫“小纪”?小纪本意是野史的别称,也有细目的意思,霓裳曲取义唐明皇夜游月宫,而夜游本身就属于野史,故借题称作“小纪”借此梳理和霓裳曲相关的内容细目。
自古以来,“嫦娥奔月”被很多文学家钟爱,据说,八月中秋节的由来就是源于“唐明皇夜游月宫”的小说。唐·郑棨《开天传信记》曾记载:“吾(唐玄宗)昨夜梦游月宫,诸仙娱予以上清之乐,寥亮清越,殆非人间所闻也。”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渔樵闲话录》上篇《逸史》曾记载:“罗公远引明皇游月宫,掷一竹枝于空中为大桥,色如金;行十数里至一大城阙,罗曰‘此乃月宫也’,仙女数百,素衣飘然,舞于广庭中。”唐玄宗深谙音律,在欣赏歌舞的同时暗中记下旋律,梦醒后让乐师作成《霓裳羽衣曲》,杨贵妃和宫女们也扮仙女跳起《霓裳羽衣舞》,从此,帝王与百姓都在八月过中秋节。但是不论《开天传信记》还是《逸史》,都属于稗官野史,游月宫的说法属于小说演义的文学创作。
敦煌壁画
《霓裳羽衣曲》与白居易
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写下《霓裳羽衣舞歌》的不朽诗篇,这首长诗叙述了诗人几十年间的沧桑变化,内容极其丰富,艺术价值很高。优美的文辞,精妙的比喻,贴切的用典,使这首长诗成为价值很高的优秀之作。
白居易在元和年间观赏当时宫廷里表演《霓裳羽衣曲》,舞者“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缨累累佩珊珊”,俨然描写的是一副道家仙女装扮。其舞姿也是“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抑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其意境与月宫的神话是吻合的。
其中对乐者和演奏乐器描写非常精彩,见字如声:“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恹弹吹声逦迤。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寥寥几句把乐器种类、演奏和音乐结构做了总结。
敦煌壁画
《霓裳曲》与中国古典美学
一首《霓裳曲》将历史的演义、诗文的意象、音乐的韵律乃至舞蹈的律动交融在一起,其中每一项都独具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霓裳曲》可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交融点,非常值得回味和挖掘。
宋朝诗人陆游曾说“功夫在诗外”,理解箫这件乐器我想也是这个道理。我觉得从站在音乐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经常演奏、重温经典作品,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养分,滋养和灌溉自己内心的音乐天地,扩展和加深对音乐、对周边艺术乃至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解,点点滴滴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把寻找美好的事物、体味高尚的思想升华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箫去寻找音乐之美,最终让箫、让审美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