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净胡天,羌笛戍楼间——听箫曲《雪净胡天》的一点感受
张辉 2023-12-07 12:00:22 点击量:

作曲:高音波 钢琴编配:董 芳

箫:田龙 钢琴:古榕 鼓:白凯

录制用箫:灼卿 录音后期:于洋 博雅音画

 

雪净胡天,羌笛戍楼间

——听箫曲《雪净胡天》的一点感受

文:张辉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审 

        近日,田龙发给我一首他刚刚录制的箫曲《雪净胡天》让我听一听,开始以为无非是想请我对他的箫艺演奏做些评价,因为我知道他的箫吹的还不错,而音乐可能无外乎印象中箫曲的静谧、悠远和禅意。不曾想,音乐一开始却给我带来了一种别样的感觉,不由得认真地把音乐完完整整地听了一遍,让我对演奏者箫艺的进步大加赞赏,同时也对曲作者的音乐构思与基于传统基础上的新意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是一首唐代诗人高适的著名边塞诗《塞上听吹笛》。清汪中《述学•内篇》曾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在这首《塞上听吹笛》中的写景就有“实景”与“虚景”之分,他在明快、秀丽的基调上,用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了几分田园诗的韵味。

        曲作者紧紧抓住了诗中虚实结合的层次感,以及田园风般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把一首箫曲打造得别具特色。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极言大寒之冷。这个气节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期。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雪净胡天》的【引子】和A段【慢板】先由钢琴铺陈,再通过箫“实色”与“虚色”的对比,呼应了诗篇的朦胧气氛,将诗、画、乐融汇在一起,画面感极强,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上风光图。

        接A段【慢板】的号角般的结尾,乐曲的B段表现了戍边战士在广袤的天地扬鞭驰骋牧马,灵动跳跃的音符如同马儿在高低起伏的大地上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要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与B段牧马时的“动如脱兔”、挥洒酣畅相比,乐曲的C段【慢板】由G调转到了F调,箫的音色更深沉了些,音乐的旋律也由动转静,通过这种大二度关系转调形成的巨大反差,再加之箫音色由明转暗的变化,透露出缕缕的思乡之情。可以说曲作者高音波让这个曲子把箫的极致都发挥了出来,一般曲子也就用两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而《雪净胡天》则用了箫的三个八度,高音区还特别多,显得曲子整体音色很亮,从而和传统箫曲音色有了很大的区别。转调后的【慢板】又回到原来的音色,感觉在回忆和思考,两种音色强烈的对比反差,不仔细听还以为是两件乐器的演奏。

        最后再现B段场景,显得更为热烈,大量运用了箫的超高音区,用音乐表达戍边战士的自信与伟岸。音乐的思维紧扣《塞上听吹笛》主题,最终形成一个融诗、画、乐为一体的艺术佳作。

        听罢整首乐曲,乐器扩大到三个八度音域,体现一种明亮的音色;速度快慢的转换、音色虚实的变化也考验了演奏者的演奏功底和乐器的制作技艺。据箫演奏者田龙介绍,由于受限于当前箫制作技艺的个性化,演奏这首乐曲的乐器是箫制作师 灼卿专门在数十把箫中专门为此曲挑选出来的。 

        而曲作者 高音波在第一次听到《雪净胡天》的录音后,深有感慨: “田龙 和我素未谋面,他 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敢于挑战、敢于尝试、敢于创新!记得我2020年7月发表笛子作品 《终南意象》 (石磊演奏)之后不久,田龙突然微信给我发了一段他演奏的《终南意象》 ,说实话,当时吓了我一跳,他竟然是用箫演奏这首曲子!从那以后我们便在箫的演奏技巧、音域跨度、 音乐处理、作品创作及创新方面有了更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与探讨,于是有了这首《雪净胡天》的诞生。说到创新,我至今也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大致理解为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慢慢的进行提升和改变,只是脚步的快慢一定要和时代相结合,为大众所能接受吧。感谢田龙的精湛演奏!” 

我与高音波的相知是从《终南意象》开始,而后才相识。后来又听了他写的 《关山月随想》 《早春》 《云中幻想》 《渭水东流》 《雪净胡天》等作品,印象深刻。我曾对田龙说: 高音波的这种音乐创作感觉非常好,其实他的基础还是很传统的,但在每首乐曲的处理上又很有新意,这就是基础的扎实与积累的结果,正所谓“守正创新”的实践 。 

创作者简介:

作曲:高音波

高音波,国家一级演奏员,笛箫音乐创作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笛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先后师从于梁欣教授、元修和教授、著名竹笛演奏大师孙永志教授。

工作后又随父亲著名管乐演奏家高明先生学习仿唐排箫演奏,并以独奏家身份多次随政府代表团出访欧美、大洋洲、非洲及亚洲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创作、发表主要笛箫独奏作品《关山月随想》《终南意象》《早春》《云中幻想》《渭水东流》《雪净胡天》;笛子重奏作品《西部风情组曲》《知道不知道》《欢腾》《山涧》《对花》等,其中《终南意象》《早春》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CCTV15【风华国乐】栏目展播,多首作品被收录于国内各类演奏教材中。

钢琴编配:董芳

作曲博士,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师从徐振民教授、姜万通教授。她的创作涉及独奏、艺术歌曲、室内乐、管弦乐及民族管弦乐等多种体裁,曾在中国音乐学院成功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创作的交响合唱《中国之歌》、小提琴独奏《秋·赋》等获得重要比赛奖项;担任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新编配器工作,并进行全国巡演;参与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二)》音乐配器及编辑工作等。同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文:张辉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审(教授),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博士生、硕士生答辩专家评委。曾应邀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及《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专栏作家。荣获过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及“优秀图书奖•走出去奖”“优秀编辑奖”“首届优秀文艺音像制品二等奖”“优秀常销书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项。

箫演奏:田龙

田龙,箫演奏家、《新编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箫考级教程》副主编;国标委第二届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昭华民族音乐、箫园主编。箫演奏先后师从韩荣训、韩铁维、张森清、王建平等笛箫演奏家;致力于中国箫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创作、改编、移植、委约多首箫乐作品,录制发行《清明上河图》《古镇书香》《草》《胡笳》《逸》《月下箫声》《终南意象》《雪净胡天》《凤求凰》《懒画眉》《牡丹亭序曲》《侯方域梦游莫愁湖》《巫山离思》《忆江梅随想》等百余首箫练习曲、独奏作品;编著《音之旅——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启蒙·箫基础演奏练习》。

钢琴演奏:古榕

青年作曲家,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获得电子音乐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讲师。其电子音乐作品多次获得musicacoustica-beijing电子音乐作曲比赛奖项。 主要参与音乐创作的项目有:2007年北京电视台国庆晚会;2008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戏曲电视剧 《秦香莲》、电视剧《三七撞 上二十一》;2016年中央电视台中秋节戏曲晚会;2015年独立作曲并制作河南铁塔公园实景光影秀《铁塔传奇》全部音乐;2019年创作戏曲音乐作品《梨园春晓》,入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决赛;2020年参与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京剧《施青天》,担任音乐制作;2021年接受文旅部调派参加国务院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担任戏曲音乐配器工作。2018年至今,持续为各地方剧种音乐进行配器与音乐制作工作,主要作品有苏州评弹《苏州水乡美》《精致美江南》《善德之城放光华》《放歌春江水》《丁香花开》,评剧《金沙江畔》等。此外,多次担任竹笛、箫、扬琴、二胡、大提琴等乐器的钢琴艺术指导,具有丰富、多维度的艺术修养及舞台实践经验。

鼓:白凯

中共党员,北京民族乐团打击乐演奏员,硕士研究生。自幼学习打击乐,两次以全国第一名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师从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打击乐协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会长王以东教授和王军副教授学习打击乐。曾为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紫禁城青年室内乐团和行乐室内乐团的打击乐演奏员。2012年获得文化部举办的第四届文化艺术院校奖青年打击乐组最高演奏奖第一名。曾多次参与王以东教授的教学CD、民族打击乐音源采样的录制,参与《厨子戏子痞子》《前任攻略》等多部电影的音乐制作与录制,参加《奔跑吧》《中国之星》《星光大道》等电视节目的录制,多次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总政歌剧团、中央民族乐团等合作演出。曾出访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爱尔兰、韩国、坦桑尼亚等亚欧非十余个国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赏。

箫乐器制作:灼卿

箫、尺八制作师,师从中国台湾地区尺八教育家王锦德,日本尺八教育家、演奏家真玉和司。诗云:艺痴者技必良。为琢磨箫与尺八制作,中学时代就开始广泛收集箫与尺八的制作资料,大学期间海量研读国内外关于笛类乐器的物理学、声学原理理论论文,熟读精思,上下求索,最终带领团队总结出大量影响箫类声学的科学数学模型和函数公式;在参考日本乐器制作工艺的同时,自主改进研发了相关配套制作工具,实现笛箫、尺八制作效率和精密度双提升,已为众多箫和尺八演奏家提供优质乐器,其中尺八已在国际市场有相当大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