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声中的诗乐禅心——探寻周可奇洞箫专辑《听禅》的箫声“密码”
田龙 2023-12-06 16:44:36 点击量:

前言:2018年初武汉音乐学院笛箫演奏家周可奇老师出版了一张原创洞箫大碟《听禅》,这张专辑共有十首箫曲,均为周老师创作并演奏。周老师目前是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仍笔耕不辍创作了数十首笛箫作品,实在是令人敬佩!为了能更深入了解周老师的艺术创作理念以及为何对洞箫的情有独钟,2018年3月的一天,我特意专访了周老师。

1.田龙:周老师您创作演奏并了很多笛箫专辑,其中有不少箫作品,可以看出您对箫非常情有独钟,请问您是如何走上洞箫之路的?

周可奇:是的。我确实是对箫情有独钟。我在武汉音乐学院本科学习阶段的笛子专业老师是荣政先生,他在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给我开了箫辅修课,我从那个时候正式开始箫的学习和演奏。在学生阶段,经常有一些关于箫的演出,也让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后来我毕业留校工作,除了担任竹笛主科教学之外,也曾经开设箫埙的辅修课程。2004年左右,我和我的同学魏扬(现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合作创作了一首箫的现代作品:《甲骨文写意》,还获得了一个小小的奖项。后来我又陆续写了《雪夜独酌》等箫曲并制作专辑发行。2013年,我创作并演奏了箫与古筝《花自飘零水自流》箫与琵琶《去也终须去》等曲目。

周可奇作品专辑《雪夜独酌》《花自飘零水自流》《春戏》

 

并以《花自飘零水自流》为名字,发行了我2013年的笛箫埙作品专辑。正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对箫的喜爱,所以我对箫的热情未改,以至于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专辑《听禅》,一整张都是关于箫的作品。 

 

2.田龙:请您谈一下您创作的洞箫作品的心得和思路,今后还会不会创作更多的箫作品呢?

周可奇:自古以来,笛箫是不分家的。很多笛子演奏家同时也是优秀的箫演奏家。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两件具有完全不同属性的乐器。因此,无论是演奏还是创作,我都特别注意把握箫的个性特点。也就是说,只有真正把握了箫的个性特征、文化内涵,审美特征,才能够创作与演奏出好的作品。比如前面提到的箫与古筝《花自飘零水自流》,就是以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小令为意境来源创作的。中国的诗词一般都是小而精,虽然文字不多,都是意境深远、令人回味。那么我在创作时就要抓住这个特点,让音乐的审美与宋词的审美相贴合,加上本身箫具有的文人属性,所以目前来看,这种表达应该是很合适的。

 

再比如这次创作的《听禅》专辑,一整张专辑都是用各类的箫来作为主奏乐器,中间涵盖了:洞箫、琴箫、南箫,甚至是排箫。虽然主奏乐器用了好几种,但是他们所表现的精神都是与“禅”有关的。那么“禅”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它是智慧、是美好、是简洁的形式表达的深刻的内容,“禅”的过程中有幸福、有痛苦、有醍醐顿悟、泪水涟涟,也有自在如是,云卷云舒。由此,我在用箫表达这些内容的时候,旋律写作上尽可能写得美一点、在技法形式上尽可能使用简单的技巧而不是复杂的技巧,在意境表达上尽可能深远一点。所以,在这张专辑从创作的角度来讲,并未使用复杂的音响与技术,从演奏的角度来讲,亦是去繁就简,以期体现出箫这一乐器的“雅、静、幽、逸”之美。今后只要有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我还会继续创作箫的作品。

 

3.田龙:周老师您还出版过洞箫的入门教材,现在箫的学习者大部分都是在初级入门阶段,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效率的提高箫的演奏水平。

周可奇:是的,箫作为一件简约而不简单的乐器,要想深入地吹好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别看它只是一根小小的竹管上打了几个眼,却可以吹出万千的变化。在我看来,在学习箫的入门阶段,需要注意几个“多”:多练、多听、多看、多想。多练当然是多花时间练习了;多听是多听名家的演奏、甚至包括其他乐器的演奏;多看可以理解为多看音乐会、看大师的演奏,如果没有机会亲临现场,也要多看视频资料学习;多想就是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别人的音色比我的音色好?为什么别人吹得有味道?要多思考。

 

 

《箫初级教程》荣政 周可奇编著

 

另外,还有一个重点是:演奏箫也好、创作箫的乐曲也好,都不要将箫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在刚开始学箫的时候,要钻进去,要刻苦钻研,各种技术、各类曲目、各种音色与风格都要好好地掌握。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学箫要走到箫的外面,才可以看到箫的全貌,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箫,才可以真正地提高掌握。

 

4.田龙:对于已经有一定洞箫演奏水平的爱好者,怎么样才能进入到一个更高的状态,达到质的飞跃?

周可奇:任何一门乐器的学习,都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只有量变才会引起质变,很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叫《笛艺三层楼》的文章发表在《音乐周报》,讲的是笛子,放在箫上面也很合适。

我认为,在初级阶段,一定要把基本功练习扎实。地基的深度,决定大厦的高度,扎实的基本功会让演奏如虎添翼,没有负担。

在学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要靠文化的积累了。所谓“功夫在诗外”,首先是要“循门而入”,然后是“破门而出”。那这个“破”字,就靠的文化的积累与审美的提高。

在音乐的所谓“第三层境界”,那就全是形而之上的一些东西了。所谓“化境”,就是道法自然了,这些已经不是简单音乐的范畴,还包括了宗教与哲学,需要“悟”了……

 

5.田龙:琴箫是箫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分类,请周老师谈一谈如何才能演奏好琴箫曲。

周可奇:我也经常和一些古琴的演奏家进行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我感觉琴箫和洞箫虽然都是箫,但是从形制、演奏法等各方面都有较明显的不同,要吹好琴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简单的几个方面来说:一是音量的平衡、二是音准、律制的配合,做好这些都需要演奏者有较高的技术与音乐素质。

琴箫的演奏,对于演奏者的气息及音准的控制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再则,现在的琴箫合奏,多为同一旋律合奏。若要箫演奏者配合以副旋律穿插其中,效果应该会比同旋律好。但是这对于箫演奏的创作能力又是巨大的挑战。因此,我建议先练习好了洞箫后,再涉及到琴箫的演奏,由浅入深比较好。

6.田龙:周老师您在演奏笛子、洞箫之外还善于演奏排箫、埙等中国传统乐器,您是如何看待这些乐器的文化属性和相互作用的。

周可奇:从发音的方式上来看,这些都是属于边棱摩擦发音乐器,在掌握好它们的发音要诀之后,要吹响它们并不困难。但是正如你所说,它们虽然在发音方式上接近,但是文化的属性确是各有不同,由此,在学习演奏时,要特别注重它们的文化属性和审美特征。它们的特征有时候是互为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有些东西却是某些乐器所独有,这就需要特别地注意了。还是拿箫来来做例子,我总结了吹箫十二字诀,分别是:箫之审美“雅、静、悠、逸”箫之气息“松 通、稳、沉”;箫之音色“净、润、醇、远”。拿气息的四字诀来说,这是这些乐器相通的特点,任何的吹管乐器都应该遵循这四个字,但是从音色的角度来说,以笛子为比较,笛子应该还有一个“亮”或“脆”字。由此来说:在演奏这些乐器时候,既是要互相吸收、互相借鉴,同时也是要把握其特点。

 

7.田龙:洞箫是一件极具中国人文色彩的乐器,近些年来喜爱洞箫的人越来越多,您如何看待洞箫这些年来的发展。

周可奇: 近些年,学习洞箫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大家对于传统文化关注更多了,学习演奏洞箫的需求更为强烈;另外一方面也是经过了很多笛箫演奏家不懈努力的推动,让洞箫在近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中间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师资力量与教材的匮乏,让我们的洞箫教学还远远不够“系统化”和“科学化”;再比如演奏与教学曲目,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从数量与质量上来说远远还不够。虽然说问题很多,但是我特别看好洞箫的发展前途。我觉得将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它、学习它。

 

8.田龙:箫园从创办以来就在传播洞箫文化,集结了数量众多的箫笛爱好者,想请周老师对箫园粉丝说一些话。

周可奇:箫园,顾名思义,是一个箫爱好者的家园。现在是一个自媒体发达的年代,大家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介质跟我们当年学习箫的时候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我想说的是:无论传播的媒介如何变化,好的音乐永远被人们需要。无论学习手段如何变化,真正手上的功夫还得靠日积月累的练习。衷心感谢箫园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天下吹箫是一家,让我们以箫园为家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希望箫园越办越好!

 

田龙:最后感谢周老师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采访,由衷的祝愿周老师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创作出更多作品!

田龙

2018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