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民音乐》杂志2022年8月号(总第712期,刊登了署名“书辉”的文章题目为《守正而后创新——‘水磨行腔——昆曲音乐研究传承音乐会’思考》,这篇文章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北京王建平昆曲工作室10年来在昆曲音乐方面的传播继承,挖掘整理所取得的初步成绩,值得一读。
——编者
2022年9月8日
“第一次听昆曲,像一股清流让躁动不安的心静了下来,让忙乱的脚步慢了下来,让快餐式的生活放慢了节奏,让大脑能静下来思考。”这样的观后感可以说与创作者们的初衷达成了一致,但昆曲温润平缓的音乐风格如何产生音乐厅的演出效果,这却是他们更要面对的现实。
一、寻根问祖,以本为传承根基
2022年4月13日晚,随着春天的来临,由“北京王建平昆曲工作室”创作演出的“水磨行腔——昆曲音乐研究传承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之所以叫做“研究传承音乐会”,缘由就是考虑如何让全体演员中华民族古老的戏剧音乐艺术,在新时代以音乐会的形式于音乐厅展示给广大听众之间做一种尝试。这种脱离开戏剧表演的纯音乐会形式,不仅对听众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对音乐会的策划演出者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它要将人们“看”剧的传统转换为“听”音乐的观念,而且是听昆曲音乐,这无疑是既新鲜又冒险的挑战,必须对其可能性与策划者初衷能否取得一致等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并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司笛主奏:王建平
人们常说,比生命更长久的是文化,比文化更长久的是思想。昆曲这条流淌了六百年历史的文化长河,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唱腔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昆曲显现出的美感是它传达的思想感情之深、蕴含的审美趣味之妙。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明朝正德、嘉靖年间,清曲唱家魏良辅继承古来“以文化乐”的传统,对昆山腔曲调平直简单、缺少起伏变化这一状况渐感不满,于是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仁合作,开始了对昆山腔的全面改革。他们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一经面世就广受欢迎。这种腔调采用中州韵系,依字声行腔,“调用水磨,拍挨冷板”,使昆腔具有了温润婉转的特色。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所以又有“水磨调”“水磨腔”之称。这就是今天的昆曲,故而音乐会定名为“水磨行腔”。
二、正本清源,为传承深入研究
文辞美、服装美、舞蹈美、音乐美是公众对昆曲艺术的基本认知,作为宫廷雅部戏剧艺术,凡六百年余历史,使她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美学的集合体。它之所以能集大成而为“百戏之祖”并绵延六百年不绝,可以肯定的是与魏良辅之改良不无关系,这对昆曲音乐从业者也有极大的启迪。“北京王建平昆曲工作室”创始人王建平曾师从简广易、陈重、杜次文、王明君以及张维良等名家学习笛子吹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昆曲科班出身。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民乐系笛子专业,曾多年辗转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以及东方歌舞团任演奏员,后分配到北方昆曲剧院担任笛师,专事昆曲伴奏。从最初懵懂的笛子演奏员,经深磨苦练并向老艺人虔诚问道,历经近四十载舞台实践,终深谙昆曲之道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传承人”,昆曲亦成为其挚爱的职业。2012年,他创建“北京王建平昆曲工作室”,为昆曲音乐的传承传播不遗余力。工作室艺术总监王书伟是中国广播艺术团原团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从事艺术管理多年,更是一位音乐社会活动家,他对音乐艺术的现状与发展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敏锐的判断。工作室艺术指导刘峪升、张辉,一位是中央民族乐团原乐队队长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原秘书长,一位是作曲专业毕业的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审、原理论编室主任与中国音乐主管,他们都是音乐舞台上的“沙场老将”,都有着几十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积累。丰富的艺术经历,使他们具备了广阔的艺术视野和对传统音乐的深厚感情,同时又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导向具有清晰的理解与认识。2021年10月,受邀加入到“北京王建平昆曲工作室”后,在规划工作室如何确立发展方向、如何开展艺术活动时,他们反复研讨、认真分析、多方论证,一致认为,昆曲艺术历经六百多年的历史衍变,至今仍活跃在舞台是有自身道理的。必须要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以传统为本,来进行工作室的研究、探索与发展。当年魏良辅可以将昆曲改良为“水磨调”,那今天可不可以将昆曲音乐进行器乐化发展呢?但是,昆曲要器乐化,一定要带着“镣铐”往前走。这个“镣铐”是什么呢?就是腔。而腔的背后是什么呢?是词。昆曲的唱腔是依字行腔,它的“字”背后是中国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不能拿着西方音乐那一套或者是一般的民乐改编思路去改昆曲,那样改出来的昆曲只会是非此非彼、莫名其妙的东西。既丢失了传统,失去民族的美学基础,又很难实现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
为了集中展示并充分体现昆曲的音乐美,工作室根据演奏实践以及基本定位,要求作品最大限度保持昆曲音乐的“原汁原味”,体现昆曲音乐“静”与“雅”的艺术风格,在强化昆曲韵味的基础上,再从昆曲音乐的结构重置、衍展昆曲音乐的深度和广度上来做文章。正本清源,先守正,了解、熟悉、掌握传统的根本,然后才能谈到创新。工作室核心成员身兼数职,自行培训,相互补台,不断开会学习,遇到问题随时解决。本场音乐会在工作室核心人员的精心策划下,历经三个月的反复研究、方案设计、曲目安排,全体演奏家克服由于疫情无常给排练带来诸多不便的困难,创造条件,坚持排练,终于初见成效。针对大部分乐手不熟悉昆曲音乐的状况,反复要求乐手掌握昆曲音乐特点,慢慢“熏”出感觉,并向他们详细讲解曲牌音乐文化的特征,增强大家对昆曲音乐演奏的感觉与自信。同时,工作室还要求大家认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高文化自信,把昆曲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作为承载中国民族音乐的命脉,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北京王建平昆曲工作室”本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和自信,对昆曲音乐不断学习、探索,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为工作室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内部创作实力,在打造昆曲音乐文化品牌的同时,致力培养一支具有一流水准的创作执行团队。昆曲音乐不但要考虑乐器本身特点——这是器乐化的关键,还要结合文学剧本、剧情、文辞的风格,通过变化的节奏去演奏,使演奏的昆曲音乐有唱腔的圆润,有器乐的流线,有乐队的织体,同时兼顾剧情的意境,使此次参加演出的演奏家们感慨,昆曲音乐之美,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享受。昆曲音乐器乐化的初见成效,是工作室迈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成功的一步。
三、如琢如磨,体味昆曲之神韵
全新的表演形式,为昆曲音乐增添了时代的感染力。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台音乐会是对昆曲音乐器乐化的尝试和展示。昆曲音乐属于曲牌体结构,同时又有唱腔曲牌和器乐曲牌之分,而器乐曲牌又分为军乐、宴乐、舞乐、喜乐、神乐、哀乐以及琴曲等多个种类,演奏的旋律、用途、风格多样且自成体系,用于烘托特定戏剧场面和身段表演。整场音乐会以原汁原味的曲牌联套为主体进行编配,包括了《春日景和·万年欢》《朝天子·普庵咒·小开门·小拜门·节节高》《斗鹌鹑·汉东山》《五转》等南北曲连奏,以及《朝元歌》《皂罗袍》和“十番细吹”等曲牌。用曲牌连奏作为音乐会的开始并贯穿始终是工作室的特意安排,目的是让听众认识雅部之昆曲音乐的特质,然后逐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体裁结构以及与花部之梆子腔、皮黄腔等板腔体音乐结构的不同。
开场曲《春日景和·万年欢》选取了经典器乐曲牌【春日景和】与【万年欢】进行艺术整理,乐曲旋律绵长优美,充满了浓郁的古典音乐色彩。对于参演的15位演奏家来说,其中的14位都是第一次接触昆曲音乐,对其音乐结构,风格特征,演奏要求都在摸索熟悉的过程中。但从现场效果来看,演奏家们在舞台上配合默契,音色柔和细腻,原汁原味地表现了昆曲的音乐特色。无疑,这是他们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结晶。笔者也是第一次正式听昆曲音乐会,而且对昆曲缺乏了解,可从第一曲结束后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中,我感觉到了观众们发自内心的鼓励,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笛子名曲《姑苏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渭先生根据昆曲曲牌【小拜门】改编创作而来。据江先生说,《姑苏行》的诞生共有五大因素促成,第一就是旋律因素。他回忆到,多年前他偶得一段昆曲曲牌【小拜门】的谱子,一开始仅当作气息练习曲使用,练着练着竟感觉特别有味儿,遂改编成一首优美动听的笛子曲。由此可见,戏曲音乐无疑是民族音乐的丰富宝库,有取之不尽的资源供民族音乐采撷。
本场音乐会的压轴作品为笛子独奏《春日景和》,由姜景洪、王建平根据昆曲器乐曲牌【春日景和】改编而来,也是全场音乐会唯一一首具有创作性质,但却不离昆曲原型的作品。乐曲旋律绵长委婉,又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憧憬。慢板部分大气优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昆曲音乐风格,而快板部分运用多种民族器乐化的演奏形式和民乐竹笛演奏技巧,加大了演奏难度,充分展示了昆曲音乐的表现力。
音乐会后观众反响热烈,纷纷表达对音乐会的感受。“感觉像是在聆听一首似懂非懂的古诗词,虽然不能完全领略个中三昧,但作品表现出的优雅和韵味还是能够唤起我的审美感受。”“音乐会非常雅致!是一场很有特点、很有传统艺术底蕴的音乐会。小型乐队的编制很协调,有效果,编配技法上不同于西方,是沿着中国传统支声复调的形式发展而来。总之,这是一条很中国的路。当然,将来也可以尝试结合更多创作手段来发展民族音乐。”“对于曲牌来源的类分讲得很好,可以看出有集曲现象,即将几个曲牌的不同乐句集在一起,以初始曲牌作为开头和结尾,从既有风格上以及差异上还有很大空间。这是以北昆为主的样态,且从音律上也基本保持了既有的风格,演奏也很宜和。很有特色!”
“北京王建平昆曲工作室”艺术指导张辉说道:“通常大家所说的世界三大戏剧,包括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都没有了舞台踪迹,而被称为中国‘百戏之祖’的昆曲,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至今仍活跃在舞台,而且还成为了联合国‘非遗’项目,这有赖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基础。昆曲婀娜委婉、温润和谐的音乐特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理想。今天这场音乐会的目的,就是要将中华民族的和谐理念传递给世界,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传播下去,树立起我们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王书伟表示:“我们诚邀有共同志向的专家、学者和同好,建立以昆曲为核心的艺术合作共同体,共同为学习、研究昆曲音乐,探索、拓宽艺术形式,展示昆曲音乐艺术的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努力。”“北京王建平昆曲工作室”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将用品牌和团队的合力做实事,用认真的态度探索新时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的新道路,为文化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有鉴于对这场“水磨行腔——昆曲音乐研究传承音乐会”的观摩与听众们的评价,笔者不由得产生了一点思考——该场音乐会不单单是全面展示了昆曲音乐的传统之美,更重要的是使听众更深入地认识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导聆的讲述,还了解到昆曲曲牌与唐宋词牌的关系及其词牌格律,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就这一点来说,对于参演的演奏家们也都受益匪浅。这样的赓续传承,如果能够得到大力宣传推广的话,必将会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本文图片由张友刚、李雷/摄
责任编辑 荣英涛
来源:《人民音乐》杂志
北京王建平昆曲工作室
创 建 人:王建平
主 编:王书伟
副 主 编:刘峪升 张 辉
编 委:隋 玉 何 琳
来源:北京王建平昆曲工作室
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cOmSPluRqYosv0FnQpTv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