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首箫作品——著名作曲家杨青创作,著名笛箫演奏家、作曲家张维良演奏的箫独奏《咽》(出自<天箫畅吟>专辑)。《咽》的曲意在乐曲简介里并没有做说明,因为欣赏音乐是非常个人色彩的审美行为,所以我也就从自己的角度来聊一聊我在欣赏这首作品时的一些感受。
“咽”是一个多音、多意字,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常和咽喉并称,也表示一种动作,经常会用的比如呜咽、咽气(屏气的意思)、哽咽等等。总的来说这个字表达的意思就是不顺畅。咽喉就是很窄小,再从此引申出去的意思也是如此:通过气息狭小的通道会有不顺畅、阻塞之感,再引申到感情上就会有紧张、惶恐、悲切、晦涩、滞涩之感,反正是不舒服就是了。
箫声中恰恰有一种色彩就是“咽”,写箫声之咽最著名的当属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箫吹奏出来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此后,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有对箫声咽的色彩进行过细致的描写,身临其境:“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箫如泣如诉的低鸣,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意境悲切凄凉。
《咽》整曲听罢,不管是从音色、技巧还是表达的意境与上述意境有一定的相似性。作者采用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配以电子音乐的铺陈,尽力拓展箫的音域,运用丰富的泛音,表达高至入云,低至深海的音乐宽度。同时运用了多种演奏技巧,比如咽喉的抖动产生不同于腹震音的大幅度“抖音”,以及不规则颤音等。可以想见演奏者是将箫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器”为“乐”之工具,“乐”为“意”之载体,“意”为“人”之“表达”。
这是一首二三十年前的作品,放之现在仍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较高。张维良先生在这首箫曲的演奏上保持了一种饱满、紧实、统一的音色。当然不可否认,箫本身还具有表达细腻、温润的丝竹乐、琴乐。可见箫这件乐器所能表达的音色的种类丰富,使用不同的吹奏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音乐色彩,从而恰如其分的体现在不同的音乐中,这才我心目中的合理演奏箫的理念,应该衡量的是人和器合一的角度产生的声响、音乐。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二十多年前的作品现在人还少有人有能力演奏,这也说明箫的专业发展道路潜力还很大。箫虽然在大众层面有一些热度,但是在面临专业审视的时候,还是面太过于窄。欣赏张老师众多箫乐作品,可见一斑,其在箫乐上的步伐(创作、演奏、技巧、视野)是领先一代的。所以,我想不管是喜爱箫的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从事音乐创作的音乐人都应该从过往的不同风格的箫乐作品中吸取养分。
张维良 著名笛、箫、埙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
2015年荣获北京市“高层次创新人才教学名师奖;2014年荣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2010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荣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民族器乐教学团队”带头人称号。2010年荣获文化部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花泣》优秀奖;2008年担任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音乐创作。2003年创作的《竹梦》音乐荣获文化部全国舞蹈大赛音乐创作一等奖;2002年古筝与电子音乐《沧浪秋吟》荣获中央电视台“新光奖”一等奖;2002年荣获北京市“德艺双馨”奖;2001年舞蹈《缘》荣获俄罗斯世界舞蹈大赛金奖(担任音乐创作);2000年舞蹈《庭院深深》荣获中国电视舞蹈比赛一等奖(担任音乐创作);1987年出版中国第一张激光唱片《箫的世界》(CCD8701)并获中国金唱片奖;笛子独奏曲《南韵》荣获全国第六届器乐创作比赛三等奖;1987、2009、2011年在全国江南丝竹比赛中连续三届荣获一等奖;1982年文化部全国民族器乐比赛(笛子组)荣获第一名。
曾在英国皇家音乐厅举办三次独奏音乐会,与法国里昂电子音乐中心合作和研究电子音乐制作,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和林肯音乐厅、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厅、巴黎梅西安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卢森堡音乐厅、埃及开罗歌剧院等举办音乐会,出访欧亚美非数十国举办音乐会。